62岁“老科技”带出一群小发明家

62岁“老科技”带出一群小发明家

原标题:坚守山水课堂40年 教孩子探索科学奥秘 62岁“老科技”带出一群小发明家

易忠带着学生做田野科学调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实习生 崔馨月 魏灿

“这些蜂窝状的石头神奇吗”“我们滴上盐酸看看有什么反应”“谁来测一测pH值”……7月15日上午,咸宁市通城县雷吼村一座小山上,通城县第一小学教师易忠,正带着几名学生研究“奇怪的石头”。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这样的户外科学课,62岁的易忠已坚持了近40年。从年轻小伙干到头发花白,他还没有干够,退休后又返聘回学校,继续带着孩子们探索身边的科学奥秘。

今年2月,通城一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5月,教育部工作组来该校调研时,看到满桌的各种成果和荣誉证书,对学校科学教育工作表示高度肯定。学校领导们都说,“一大半功劳是易老师的。”

“山水之间是最好的课堂”

也许是因为大学时学的是农学,易忠对大自然和动植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毕业后到高中任教,他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去户外学生物。

30年前,他调入通城一小,成为一名“自然”老师后,他的山水课堂开课更频繁了。几乎每个周末和寒暑假,都会带着自愿报名的学生去“游学”。

从起初的认识植物、种植植物,到后来了解昆虫、观察鸟类,再到研究地质现象、建筑原理。从以发现和观察为主,再到如今的以探究和实验为主。经历从“自然课”升级到“科学课”的易忠,也在不断改进户外授课方式。

通城一小副校长李九红说:“孩子们特别喜欢跟着易老师跑,他们在黄袍山、黄龙山研究奇特的岩石,去百丈潭探秘特殊地貌的成因,到大溪山观察鸟禽的自然习性。学校周边的大山他们都爬遍了,河流湖泊岸边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易老师每次做项目都要亲自到场。他年纪越来越大,但爬山一点不显吃力。比如这次,天这么热,我们开车过来半个多小时,还要爬一会儿山,他一直走在队伍最前面。”7月15日,易忠的徒弟、通城一小副书记柳红卫说,雷吼村的这些蜂窝状石头是易忠多年前无意发现的,为了带孩子们来看,之前他们在山上绕了大半天才找到。

这一次,同学们带来了盐酸和pH值试纸,通过实验基本可以判断,这些蜂窝状石头是石灰岩,受到酸雨等环境影响才变成了现在的模样。下山后,易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去了塘湖镇的南虹桥,探寻古桥屹立不倒的奥秘。

柳红卫说,带小学生外出责任重大,易忠每次都会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还会自费购买应急药品和饮用水,返程时则会把学生送到家门口。

李九红说,一开始学校对此类课外活动是没有补贴的,这些年条件好了,才能补贴一点油费,“易老师经常贴钱带孩子们出去。他不顾风吹日晒雨淋,全是凭着兴趣和执着。”

这些年,易忠主导的8项实践活动获得了省级以上科创活动奖励,其中,2017年组织开展的“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为什么要在课余时间做这些?易忠的想法很朴实,“通城有山有水,都是学科学的最好课堂。我希望孩子们从身边开始探索世界、认识世界,将来就多一条走出去的路。”

“空手进教室怎么能上好课”

当然,易忠老师的育人主阵地还是在课堂上。

柳红卫对易忠说过的两句话记忆最深刻:一句是“科学课一定要做实验,你要是空手进教室怎么能上好课”,另一句是“我的课,老师和领导可以随时来听,要提前准备的课那都是做样子”。

该校六个年级每个班,每个月都有两节科技创新课,易老师的课总是最受欢迎。柳红卫说,他总能用大白话把知识点讲透彻,还会用自制的教具当场验证,“我们其他科学老师,每次去听他的课都有收获。”

用乒乓球粘上纸讲解月相,用粗管子套细管子演示植物管胞,用牙膏盒制作潜望镜,用废弃水瓶制作小风车……易老师的课每节必做实验,他制作的这些教具便宜又实用,学生还容易复制。

学校搬迁新校区后,易忠的大部分教具都没有保留,“教具也要与时俱进,新学期再设计更好的。”尽管如此,易忠留下的小玩意还是很多,校领导专门给他的办公室添置了一个大柜子。

今年刚毕业的葛芷晗同学,曾是科学探索实验班一员。她说:“探索课很有意思,我学会了电池正负极的应用、砝码的使用、开关和电路,还有液体缓冲等科学知识。”

正是受液体缓冲原理的启发,葛芷晗在一次坐在妈妈的电动车被减速带颠得不轻后,想到了利用非牛顿液体制造新型减速带,“车子快速通过时,管子就是硬邦邦的,缓慢通过就不会颠,也不会伤车。”

易老师对葛芷晗的想法提出肯定,还带着她到户外进行验证,并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在软管两端加装气球,缓冲车辆碾轧时的压力。她把这些设想写成了小论文,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省级铜奖,并被《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发表。

近些年,易老师的学生在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类杂志上已发表科学小论文52篇。

“科学精神会让人终身受益”

易忠这样的“老科技”,不只让少数学生受益。

近年来,该校师生在各类科创大赛中获得国家奖项13项、省级奖项99项、市级奖项137项。其中,魏伊念同学制作的“防爆内胎”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一等奖,周黎锦同学发明的“一种吸发器”成功申请到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易忠牵头编写了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知识产权教育》校本教材,学生人手一册。他还带着学校科学老师一起,每年操办几项全校大型活动:每年4月的“科技读书月”连办了24届;每年10月的“科技提案月”连办了23届;每两年一届的“科技节”,已举办了8届。

“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作品水平也越来越高。”易忠欣慰地说。

“易老师从副校长任上退休后,又返聘回校继续带科学课,带学生户外做研究,更重要的是带领年轻老师成长。”通城一小党总支书记杜开南介绍,易老师不仅是学校科学教育的领军人物,还引领了全县科学教育发展。

如今,通城一小已迁至新校区,计划投入200万元打造科创教室、操作室、实验室等,还计划在9月新学期前再引进两名专任科学教师。今年5月23日,教育部工作组在通城一小调研指导时,表扬该校科学教育“方向正、工作实、效果好”,具有接地气、好操作、低难度、多参与、低投入等特点,鼓励学校继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融合。

每年暑假,总有一些学生返乡后看望易老师,其中不乏从清华、武大等名校毕业的学生。不过,易忠并没有详细统计过学生的发展情况,他说:“科学精神会让人终身受益,不用去考虑那些功利的问题。”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