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年收入80万的工作 阳新服装批发商返乡甘当“新农人”

放弃年收入80万的工作 阳新服装批发商返乡甘当“新农人”

原标题:放弃年收入80万的工作,阳新服装批发商返乡甘当“新农人”

“再过一个星期,这片再生稻就要收割了。”8月5日,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荆头山农场,48岁的陈平指着前方的一片稻田说。成片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哗哗作响,如同掀起层层金浪,广阔的田野上飘散着一阵阵稻香。

从事农业11年来,皮肤被晒得黝黑的陈平将阳新湖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成种植、养殖和农机服务、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头”企业。

从逃出农门到返乡创业

“高中毕业后回农场做了4年的农机队操作员,对机械有了很深的感情。”提起自己多次转行的经历,陈平打开了话匣子。

1999年,陈平高中毕业后回到了父母所在的阳新县荆头山农场。由于其父母都是农场的工人,场里便安排陈平到了农机队,学习各种农机的操作,整天跟各种农机打交道。时间长了,头脑灵活的陈平不仅会操作各种农机,还能处理一些农机的小故障。那个时候,陈平虽然对农机有了很深的感情,但仍不甘心和父辈一样整天在田间地头忙碌。

2003年,荆头山农场农机队解散了。这个消息对其他队员来说可能是个噩耗,但陈平却很开心,终于能不像父母那样整天在地里刨食了。这一年11月,陈平背着行囊和同乡一起来到了浙江,在一家家具厂找到了一份工作,从学徒开始,仅用一年多时间升到了管理员。

微信图片_20240805174024.jpg

陈平和他的稻田

虽然在家具厂做到了管理层,拿着比别人要高得多的工资,但不甘寂寞的陈平感觉在这里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正当他在苦恼时,因其妻子袁新琼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家服装厂打工,于是他便果断辞去了家具厂的工作,跟着袁新琼来到广州。在跟着妻子在服装厂打工期间,陈平发现服装批发更赚钱,便在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租了一间门面,将几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全部投了进去,开始从事服装批发。

“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很多商贩都在白马市场进货,一年下来能挣八十多万元。”陈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虽然很辛苦,但每天回家数着包里的钱,十分开心。刚开始的时间,一天能挣千余元,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平攒下了数百万元的积蓄。

微信图片_20240805173953.jpg

陈平的育秧基地

“回家创业并不是一时脑袋发热,而是经过多方的考虑才决定的。”陈平表示,2013年,当他的服装生意顺风顺水时,他突然决定回阳新荆头山农场,承包土地进行种植养殖。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

“我种了一辈子的地都没赚到钱,你这几年在外就轻松赚了几百万元。”父亲拿着自己活生生的例子告诫陈平,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陈平返乡承包土地。虽然遭到亲人的反对,陈平还是关掉了服装批发的门店,回到阳新荆头山。

“服装生意虽然表面上看着很赚钱,但风险很大,到最后可能会越来越难。”陈平回忆说,当时一方面考虑到自己父母年龄大了,在家里没人照顾,一方面感觉服装批发行业越做越难。在其父母的眼中,他是“回家当农民种田”,而有过几年农机操作员经历的陈平心里想的是回家发展现代化农业。

“我在外面见过世面,也看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何况我钟爱这一行。”陈平说。2013年,陈平毅然放弃服装生意,决定带着妻女返乡投资。

回家后,陈平与儿时伙伴5人抱团成立了“阳新湖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他回乡创业的想法就是要推进农业机械化。虽然荆头山农场很早之前就有了一些农机设备,但大多时候还是靠着人工在地里劳作。

合作社成立后,流转了部分土地,陈平便开始着手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吸收农机员加入到合作社中,开始了自己的农业创业之梦。

微信图片_20240805173942.jpg

打捆机将稻草打成堆

“这台旋耕机一天能耕150亩,原来一个人工一天耕不了10亩地。”陈平给极目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请人用牛耕地,一亩收费50元,一天最多能耕10亩地,用上旋耕机相当于15个人工的劳动。他们还利用农机设备为周边的农场提供服务,每亩收费40元,比人工便宜。一台旋耕机一天下来能挣到几千元。

在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后,稻草处置成为新难题。在一次农业机械展览会上,陈平看到了商机,秸秆处置成了农民的难题,如果用打捆机帮忙收走稻草,不仅解决了稻田的秸秆,而且秸秆还能出售赚钱。于是,他迅速购买了一台打捆机,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以每吨320元的价格,把秸秆卖给养殖场,供牛羊当饲料。

“现在合作社共有6台打捆机,仅每年稻草打捆收入都十分可观。”陈平说,稻草经过打捆加工后,每吨售价在500元左右。

从经营服装到华丽转身

荆头山农场近2万亩农田,种植早稻和再生稻需要提前育秧,每年3月份就得开始在大棚里进行,但是那个时候湖北正值“倒春寒”,如果不进行育秧,直播和撒播如果遇到冻雨天气,将会全部冻死,影响的将是一年的收成。为了避免受到冻灾的影响,当地一些人要么是自己在家育秧,要么干脆就种一季稻。这样一来,成本提高了,产量也降了下来。

“目前这处是阳新县第一家规模化的育秧基地。”阳新县农业农村局一干部介绍,2019年,阳新湖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在该局技术人员的支持下,投入资金97万元,建成了占地30亩、有50个大棚的育秧基地。育秧基地不仅解决了低温育秧问题,还能解决直播、撒播病虫害和杂草等问题。

微信图片_20240805173938.jpg

利用无人机施肥

原来在再生稻之前,荆头山人一般都是种的太湖糯,解决了育秧难题后,荆头山农场农工种植再生稻的面积发展到2000亩。再生稻头季收割后,可利用稻桩重新发苗再生长穗,多收一季,这种“一种两收”模式,每亩可产粮食1000公斤以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吨粮田”,效益比种植太湖糯倍增。合作社还为荆头山、军垦、半壁山和白沙等二十多个乡镇场的合作社和种粮大户育秧,年育秧和机插面积过万亩。

“目前合作社股东6人,社员45人。流转土地5000亩,去年实现收入320万元。”陈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阳新湖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盖起了8000平方米的厂房,拥有各类农机具182台套,总动力1.8万千瓦,固定资产800万元。做到了推广农机、农艺、农田深度融合,成为“一站式”“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基地。合作社除了对自身经营的家庭农场实行全程机械化外,还对外作业2.8万亩土地。

“种植蔬菜基地两个,共计150亩,养殖小龙虾面积1200亩。”提起这些年来的发展,陈平说,虽然农业投资成本大,周期长,收益慢,但如果掌握了现代化的农机技术,未来坐在家中就可以指挥耕种。

记者从阳新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县已经基本实现农机作业。如今,像陈平这类新一代的农场主,正在替代老一辈农民,成了新的主力军。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