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铁穿越“中国之中”
12月8日,荆荆高铁(荆门至荆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有着“中国之中”之称的湖北荆门市自此纳入全国高铁网,湖北所有地市州也实现了“市市通高铁”。
厚重文明地,现代高铁通
在中国的版图上,湖北得中独厚,而荆门位于湖北正中,有“荆楚门户”“中国之中”之称。这里藏着5000多年前的稻作文明——屈家岭文化。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三国文化荟萃地,还是世界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
早年间普铁时期,多条铁路通行荆门,给当地工业和城市建设带来大发展。但进入高铁时代,随着周边城市陆续接入全国高铁网,荆门略显滞后。如今,高铁穿越,连接起荆门的往昔与今朝,拉近了荆门与外界的距离。
2021年6月全线开工建设的荆荆高铁,北起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荆门西站,南至汉口至宜昌铁路荆州站,全长77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共设荆门西站、沙洋西站、荆州站3座车站。其中,荆门西站、沙洋西站为新建车站。
造型取意“凤舞荆楚,振翅高飞”的荆门西站,从高空俯瞰宛如一架展翼的飞机。站内,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郭店楚简、楚国漆画《迎宾出行图》等出土于荆门的代表性文化元素有机呈现。
“这向外界展示出荆门厚重的文化底蕴,也饱含着欢迎八方来客的美好寓意。”荆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陈定萍说。
荆荆高铁通车后,最高时速按350公里运营。荆门西至荆州最快28分钟、荆门西至汉口最快1小时37分钟可达。
“荆门人念想了多年的高铁终于来了!我一年往返荆门、武汉出差四五十次,以前坐普速列车到武汉要三四个小时,现在有了高铁,便捷又省时。”12月8日,荆门市民徐浩早早来到荆门西站,取出当日开往武汉汉口站的高铁票留作纪念。
荆门西站开通后,将先后引入荆荆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和襄阳至荆门高铁3条高铁,成为“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与呼南通道的重要交汇点,也使得荆门从湖北省最后通高铁的地市转变成国家快速铁路客运大干线的节点和湖北省重要铁路枢纽城市。
“这几条高铁陆续开通,将来东到上海、西奔成都、南下南宁、北至呼和浩特,真是四通八达。我可以坐着高铁,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回老家安徽也方便了。”82岁的荆门石化退休工人徐克义心有期待。
加速开放的嬗变
在位于荆门市高新区的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厂区内车辆来往穿梭。今年,该公司V圆柱电池18条产线全面达产,60GWh超级储能工厂也将投产。
公司总裁办主任赵易说,“过去,荆门不通高铁,是公司招人的一大不利因素。不少外地应聘者,一考虑到交通成本就放弃了。如今高铁通到这里,对我们外出交流业务、招揽高端人才,是极大利好。”
从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荆门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奠定工业基础,到本世纪初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奠定现代产业基础,眼下,荆门正经历“第三次跨越”,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成为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我们非常盼望高铁的开通,公司发展也能借此驶上快车道。”在荆门市爱飞客航空小镇,晨龙飞机(荆门)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定璿说。
近年来,荆门市积极谋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5个集群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4位。
荆门市经信局局长邹茹粘说,高铁开通后,将极大拉近荆门与国内大中城市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合作,加速生产要素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荆门由沿海开放的“后队”向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转变。
增强人才“磁吸力”
来自河南信阳市的梁济民,今年通过荆门市“招硕引博”行动,入职荆门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所。“参加考试前,就关注到荆门要通高铁的消息,这也是我选择来此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他说。
高铁的开通,正提升荆门对人才的磁吸力。不久前,荆门举办“陕西学子荆门行”活动,为学子们深度感受荆门准备了“城市体验+产业研学+文旅打卡”套餐。这也是当地“荆彩人生·就在荆门”高校学子荆门行系列活动的第6场。
“看到蓬勃的产业,感受厚重的历史,接触厚道的人们,于我而言,荆门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地名。”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常彦龙说。
去年,“90后”王恒在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通过“招硕引博”回到家乡,成为荆门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的一名老师。
“学有所成、建设家乡。家乡吸引人才政策的声声召唤,让我的归乡路得以实现。”王恒说,“相比10年前,荆门变化很大,越发休闲。”忙碌之余,他会约上三五好友到漳河爱飞客小镇、东宝圣境滑翔基地、京山网球小镇、钟祥莫愁村,体验有张有弛、闲适自在的生活。
近年,荆门市人才集聚态势日益明显,2023年招引大学生3.2万人,是2022年的4倍,荆门人口实现从净流出向净流入转变。今年前11个月,荆门市开展“招才引智高校行”“高校学子荆门行”系列活动74场,共吸引3.5万名大学生在荆门就业。
“高铁开通,荆门的区位优势和辨识度将得到进一步彰显。”荆门市人社局副局长谭凌华说,荆门将把“引才专列”开进更多省市,乘着高铁的东风,不断扩大招才引智“朋友圈”,为荆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新活力、凝聚发展新动能。(本报记者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