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定下“施工图”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武汉市政府23日发布《武汉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下称《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武汉市将深入推进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加快构建体现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7年,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000亿元,形成以“中国软件名城”“世界设计之都”“区域金融中心”“国家级会展中心”“国家物流枢纽”等为标志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
《实施方案》指出,将实施数字赋能工程、融合发展工程、主体培育工程、载体扩容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
数字赋能工程将加快“万兆城市”建设,推广应用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算力服务供需对接活动。打造一批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建立一体化数字资源管理体系。融合发展工程将推动现有供应链向生产服务型生态供应链转变,鼓励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强化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
主体培育工程将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动上中下游企业集群式发展。持续打造服务业领军企业,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强服务科技创新、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和品牌培育,分领域打造服务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小微企业培育,重点做好科技服务、租赁商务、软件信息等细分行业挖潜。载体扩容工程将推动58家国家和省、市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中心城区沿建设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中北—中南路建设金融、现代商贸、高端商务等集聚区,国家级开发区、新城区围绕产城融合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武汉软件新城、武汉经开区智谷文化产业园等10个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先行区提档升级。
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实施方案》提出,将从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专业服务能级水平等三方面出发,提出12条具体举措。
在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发展创新引领的研发和科技推广服务,发展技术先进的检验检测服务,发展高效质优的知识产权服务,发展面向需求的工业设计服务。目标到2027年,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00亿元,规模以上研发和科技推广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武汉市检验检测机构达到800家以上,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检验检测机构占比达到30%以上;建成市级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80家,力争规模以上知识产权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20%;构建形成国家和省、市三级工业设计中心体系,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12家,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超过110家。
在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发展数字驱动的软件信息服务,发展高端专业的工程设计服务,发展科技绿色的金融服务,发展智慧便捷的物流服务。目标到2027年,武汉市规模以上软件信息业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政府投资的重大新建项目(单体3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BIM模型的建模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程设计业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超过15家,社会物流总额超过6万亿元。
在提高专业服务能级水平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发展高效柔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发展开放多元的会展服务,发展卓效专精的会计审计服务,发展专业规范的法律服务。到2027年,力争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各类展会活动总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举办展会节事活动1000余场、国际性展会场次40余场;武汉市规模以上会计师事务所达到24家,执业注册会计师人数达到4000人;武汉市律师事务所超过700家,涉外商事、国际金融、知识产权、证券投资等领域领军人才超过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