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武汉今年北斗产业规模剑指千亿,政协委员:可在环武大创新带建北斗产业集群
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北斗,曾是遥望天空、辨明方向的重要指针。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成为全球导航领域的佼佼者,其中,武汉的身影不可忽视。
去年12月底举行的武汉北斗产业融资对接会上,有关部门介绍,武汉已聚集超300家北斗相关企业,其中上市企业5家,全国地理信息百强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集群。会上透露,武汉2024年北斗产业规模有望突破640亿元。
在相关规划中,武汉市提出全力推进“创新能力提升、规模化场景应用、产业链强链壮群、产业生态圈优化”等核心工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北斗产业生态。武汉市政协委员、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梦奎长期从事北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他认为,武汉应抢抓北斗产业发展新机遇,加速打造北斗应用特色产业集群。
科创产业空间体系初具规模,武汉今年北斗产业规模剑指千亿
北斗产业是武汉市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被纳入武汉市“965”产业体系之中。根据规划,到2025年,武汉北斗领域相关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
鸣飞伟业位于武汉斗转科技园,在园区云集了大批类似的“北斗+”领域高新企业,他们正聚沙成塔,助推武汉构建北斗应用产业生态圈。
赵梦奎认为,武汉大学周边智力资源富集,拥有一批知名院士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几年来,“创业在孵化器,成长在楼宇”的企业培育路径已逐渐成熟,科创产业空间体系已初具规模。
然而,当前北斗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赵梦奎调研发现,武汉市在北斗相关领域尚无规模较大的头部企业,且大多集中在数据处理、高精导航、测绘遥感等领域,硬件制造实力相对较弱,在一些高附加值领域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武汉拥有发展北斗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北斗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承载能力弱。
“一方面北斗高层次人才面临匹配岗位或发展机会少,大部分外流至北斗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地区,另一方面,高水平科技成果和创新成果缺乏有效的转化渠道,致使无法在武汉落地生根,武汉北斗产业领域院士、高水平科学家及团队项目成果签约落户外地情况时有发生。”赵梦奎说,武汉应该把宝贵的空间用好,真正建成集聚科技型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高能级平台。他建议,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结合高校院所学科优势,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把环武汉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北斗产业集群。
针对武汉北斗产业发展仍有不足,北斗产业场景应用产品和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产能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具体实际,赵梦奎建议,要结合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顶尖学科和技术,结合关键技术领域和环节,快速集中突破创新,用技术优势带动产业发展,为产业带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打造特色产业带。
政协委员建议:挖掘“北斗+”应用场景,打造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
他建议,要发挥武汉大学北斗科创龙头引领作用,特别是依托武汉大学全国唯一的地球空间信息国家级实验室,及多个与北斗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和中试平台,聚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计量研究所等科创资源,聚焦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技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卫星精密定轨技术等北斗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和环节,鼓励链长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通过龙头企业聚产、街区楼宇聚链,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斗产业集群,以新质生产力激发转型新动能。
“同时还要做好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他认为,要做好概念验证、中试熟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法律、财务和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努力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企业生命全周期的科创服务体系,积极对接湖北省北斗产业集群综合数字赋能平台建设,助力武汉企业融入全省北斗产业链式发展。
去年9月,以“推动北斗规模应用 赋能产业新质发展”为主题的北斗应用大会在汉召开,会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中国北斗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北斗规模化应用已经进入新阶段,未来将催生更多的数字化应用新场景,打造更多的智能化服务新产品、新模式,北斗时空服务也将遍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赵梦奎认为,要充分挖掘“北斗+”的应用场景,促进北斗与低空经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跨行业协同发展,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同时,发挥好湖北北斗卫星技术应用协会、中国电信北斗技术创新中心、北斗卫星通信民用服务应用推广中心等平台的虹吸带动作用,以及北斗产业链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招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排头兵”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北斗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家级北斗特色产业集群。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