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增效?武汉市政协委员建议: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如何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增效?武汉市政协委员建议: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原标题:职业教育如何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增效?武汉市政协委员建议: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1月9日,正在参加政协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武汉市政协委员何琼建议,要持续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去年5月,武汉发布《武汉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与教育变革相互促进,瞄准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等重点产业,组建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关“双师型”教师建设培养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何琼认为,尽管武汉市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职业院校办学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政策执行和监督力度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等。

5f341158e13076318010048ad1ac4777_6281cff15a413b0cca1d88ee323dd965.jpeg

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她建议,要紧密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据介绍,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由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和烽火通信牵头组建的“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已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和东风汽车牵头组建的“武汉•中国车谷”产教联合体,紧密对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紧紧围绕汽车全产业链,培养区域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何琼建议,要引导职业院校紧密跟踪产业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优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紧密结合区域重点产业头部企业需求,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跟岗挖掘绘制能力图谱,升级改造课程内容,更新迭代课程资源,转化企业培训资源,构建“对接岗位、数智融合”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武汉市产业大军重要来源之一。为此,武汉市坚持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支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申办职业本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武汉各职业院校积极举办“订单班、定向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

在此背景下,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推动企业“技师”变学校“老师”,与在汉企业合作办班,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与多家在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研发中心。

何琼建议,要更加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通过政策扶持与资金援助,激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如,推动企业与学校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园区,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充足的实践锻炼平台,通过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来,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武汉市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实施方案》明确,围绕打造产教融合型城市,武汉将构建“4+3+N”产教融合空间发展格局,即支持东湖高新区、临空港开发区、武汉经开区和长江新区打造全市产教融合核心区,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打造全市产教融合示范区,其他城区结合实际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集聚区,着力优化全市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