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下乡记”:为武汉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湖北
湖北 > 资讯 > 独家 > 正文

科特派“下乡记”:为武汉乡村振兴添“智”增力

科技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 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一大批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在新技术推广、产业帮扶等方面成果斐然,为武汉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产学研合作 架起乡村发展资源桥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开端,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基。科技特派员凭借对乡村产业需求的洞察,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牵线搭桥。

面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他们积极开展农业技术需求对接,促进各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针对乡村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落后的问题,组织高校农业专家与当地农户、农业企业合作,开展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优化研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猕猴桃团队专家连续4年服务企业,2024年该企业猕猴桃产量提高16.7%,平均亩产值提升1200元;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刘晓鹏特派员任期不到一年,就针对大米加工痛点创新技术,为企业大米加工抛光能耗节省5%—8%……

截至12月底,武汉市共征集到 112 项技术需求,其中87项需求已对接相关高校院所的专家解决。

科技下乡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助力乡村振兴是科技特派员的核心使命,也是产学研合作的最终目标。2024 年,武汉市科技创新局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四季行和集中服务月活动,推动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在农村落地生根。

全年举办“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四季行”活动共4场;6月,按照湖北省科技厅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惠农下乡行暨集中服务月”活动要求,组织348名科技特派员赴各新城区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围绕农业生产季节性技术需求,集聚项目、成果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武汉正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在水稻生长关键期,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主要负责人带队考察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省农科院新品种筛选及展示示范田等,就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水稻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不同模式品种高温晒田后续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出了详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科技特派员要“下得去、留得住、出成果、能转化、得实惠”。据了解,今年武汉市科技特派员累计研究、引进新技术171项、新品种261项、新模式138项,开展培训255期,培训农民11821人次,发放技术指导资料34506份、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6个,服务带动农户10201户,解决关键技术和问题691项。

武汉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持续把更多成果应用在基层一线,依靠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强县工程建设。

成果转化 打通乡村振兴 “最后一公里”

实现成果转化是连接产学研合作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相比全程使用液氮冷冻技术的方案,新工艺保鲜效果不减,保鲜成本每吨下降400元。”科技特派员武汉轻工大学教师陈季旺带领团队研发的分段式液氮速冻新工艺优势显著,迅速被企业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解决了行业难题。

科技特派员将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保鲜技术等科研成果引入乡村生产实践。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掌握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协助解决成果应用中的问题,完成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打通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武汉市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一线,全面发力,为乡村振兴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新征程上,他们将持续用智慧筑梦田野,播撒更多科技兴农的种子,让“科技之花”在广袤乡村结出“振兴硕果”。

(文:徐晓蝶 通讯员:周一凡 张祺睿 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