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抢人” 为何要“校友回归”

湖北省“抢人” 为何要“校友回归”

原标题:中部大省“抢人”,为何要“校友回归”

在湖北看来,“校友回归”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下一步,湖北将实施校友企业产研一体“融合”,畅通成果转化体系,支持校友企业参与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设,引导和服务校友技术成果在鄂转化。

6月9日发布的《湖北省“校友回归”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湖北力争招引校友人才3000人以上,建成校友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30个以上,力争吸引校友投资重点产业项目每年增长10%以上,促成校友企业与高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年均增长不低于20%,实现校友捐赠规模稳步增长。

据介绍,该方案聚焦解决校友“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三个关键问题,围绕开展“校友+智力、科技、项目、企业、教育”五个专项行动,提出20条具体措施。按照“省级统筹、部门联动、校地协同、多方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校友回归”工作推进机制,促进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等各类资源要素在湖北聚集。

在当天举行的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湖北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张文兵表示,将充分了解校友企业投资需求,对接合作意向,洽谈投资领域,帮助校友企业投资项目签约落地,鼓励校友企业与市县政府、高校院所、产业园区等合作设立产投基金、创投基金,全方位支持广大校友投资湖北,共享发展。

解读:说到“校友经济”,今年最出圈的当属浙江。年初,“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其中,深度求索(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3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杭州六小龙”背后的“浙大基因”引发众多关注与讨论。

以学校平台为载体,聚合校友力量,搭建一个校友社群,被认为是“校友经济”的主要特点。对于很多人来说,“校友”代表了价值观的相互认同。有了这种认同,智力和资源“碰撞”起来会更有“效率”。甚至有人说,在项目对接上,“校友”二字是比“任何尽职调查都管用的背书”。

地方想要发展“校友经济”的前提,是要拥有丰富的高校资源。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共有133所高校(截至2024年6月),其中本科高校数量占比过半,双一流高校7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五。近千万校友资源,被认为是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以武汉为例,早在2017年,武汉实施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可以说是开创了城市“校友经济”的新模式。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招商引资签约2.58万亿元,其中校友项目签约金额达1.3万亿元,占总额50.4%,足见“校友经济”对武汉经济的撬动作用。

今年1月,湖北省委书记王忠林、省长李殿勋在武汉与多位企业家座谈交流。参加此次座谈交流的企业家中,包括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等都是武汉大学毕业。王忠林在座谈会上表示,希望他们带动更多企业来鄂投资兴业。

2月,李殿勋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楚商回乡”和“校友回归”工作。他强调,要突出以乡情为纽带,大规模推进境内外楚商回乡投资兴业,广泛发动在鄂高校校友回归共谋发展,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地看来,“校友回归”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下一步,湖北将实施校友企业产研一体“融合”,畅通成果转化体系,支持校友企业参与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建设,引导和服务校友技术成果在鄂转化。

湖北想要抓住的也不仅仅是校友。据了解,在此次湖北开展的“抓创业促就业”系列行动中,除了《湖北省“校友回归”工作方案》,还包括了《大力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行动方案》《推进楚商回乡工作行动方案》《“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

为何聚焦这四类人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指出,“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实践经验,楚商、校友注入资本与商业网络,高校师生贡献科技创新力量。”把这四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可以让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