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十二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近日,武汉新增10条低空物流航线,飞行服务航线连接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核心区域的汉商低空港正式投入运营。而湖北省长李殿勋6月18日在武汉调研时强调,需以更大力度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湖北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优势。
低空经济的万亿蓝海竞逐中,武汉正以全域应用为目标,用航线编织“天空之城”的立体脉络。
率先布局低空经济政策体系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
而武汉早在低空经济领域下了一枚先手棋,2023年6月,《推进武汉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率先出台,明确“2025年形成车谷、光谷两大产业集聚区”。此后《低空经济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无人机物流管理细则》等文件接连落地。2024年,《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武汉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相继出台。
航线则是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武汉深谙此理。
2024年11月,武汉市批准了18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在此基础上,2025年新批准6条航线。已批复的这24条航线中,载人航线8条、无人机航线16条,全面覆盖了短途运输、空中游览、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
2024年第一批开通的汉南——武当山eVTOL航线,已实现2.5小时跨城通勤;东湖樱园引入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旅游观光,让市民游客2024年就可以“打飞的”看樱花;2025年1月启用的光谷医药物流航线,更是让无人机8分钟就能完成紧急药品配送…… 这些实践正构建起服务民生、赋能产业、激活文旅的城市级立体交通网络,给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驱动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
当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跃入城市肌理,低空经济便从概念蓝图转化为重塑城市运行效率的实践力量。
“这是全国首次在开放空域成功完成百架次无人机高密度、全自主协同巡检作业,难度远超编队飞行表演!”2025年3月,武汉光谷一场百架无人机并发实飞作业创下全国纪录——100架无人机在开放空域自主协同巡检,4K画面实时回传。普宙科技与东湖高新区合作的项目即将竣工,计划部署186架无人机、128套自动机库,规划航线超2000条,打造国内首个全区覆盖的全自动巡飞系统
2022年东湖高新区启动低空共享无人机示范区建设,由186架共享无人机组成的“空中网格”,5分钟可达任意紧急现场,为消防、交通、环保等11个部门提供实时数据;2024年11月武汉首条乡村无人机快递航线试飞,新洲区实现了无人机在乡村配送快递;2024年10月湖北开通首条“空中巴士”,来汉南就能乘坐低空短途客运航线去旅行……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将其纳入全市“965”产业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试点”迈向“规模化”。
多旋翼无人机、无人机应急指挥车、低空经济数据产品、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2025年3月18日,武汉低空经济新品发布会现场,武汉发布一批低空经济新产品,展示了低空技术在应急救援、数字经济和国防军工方面的应用前景,武汉低空经济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数据显示,2024年武汉低空经济领域签约金额已突破300亿元。
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与其他城市的消费级无人机、eVTOL制造相比,武汉以全产业链布局和超级场景试验场形成独特竞争力。
相较于其他城市聚焦消费级无人机或eVTOL制造,武汉通过“双谷联动”机制,将光谷与车谷的优势深度结合,有效解决了城市级规模化应用场景对土地资源依赖性强以及高频刚需场景覆盖不足的痛点。
其一便是将制造根基嫁接新赛道。武汉经开区成功将氢燃料电池应用于无人机,续航能力从40分钟跃升至3小时,充电时间压缩至3分钟以内;东风汽车则将越野车发动机技术迁移为货运无人机的核心动力系统。传统汽车制造根基嫁接低空经济新赛道,使汽车产业成为了技术母体。
空域资源系统化开发方面,武汉率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指挥中枢,利用AI算法调度无人机集群,全市已获批24条专业化航线,日均飞行超百架次。
同时,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赋能显著,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武汉都市圈率先开展城际低空物流试点,例如汉南机场至十堰武当山的短途运输航线实现2.5小时跨区域通达,效率较陆路提升3倍。
加速绘就“天空之城”未来蓝图
武汉的野心不止于产业规模,目光一直在天空。
2025年开年,武汉市人大五次会议即审议《关于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案》等2项议案,日前,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2号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显示,将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努力把武汉市打造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根据2025年规划,全市将布局1000个低空地面起降场点,初步形成基础设施网;2030年实现千台机库市域全覆盖。
低空经济的终极目标是重塑城市空间。这片曾经以“桥梁”定义交通的城市,如今正用航线编织三维经济网络,随着载人eVTOL划过长江主轴,物流无人机穿梭于两江四岸之间,这座“九省通衢”之城正以科技创新书写低空经济的新传奇。
(文/徐晓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