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时代对信息发布提出更高要求
2017年08月11日 08:26
来源:澎湃新闻网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这的确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地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是一场“朋友圈传播时代”的地震。我们几乎是从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目前,此次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这的确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地震,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是一场“朋友圈传播时代”的地震。
我们几乎是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朋友圈里围观乃至“亲历”这场地震。震后第一时间,就有四川、陕西、重庆的亲友在朋友圈里反映家里在晃动。然后,大家转发国家地震台网的确认地震的消息,然后就是互问平安;再转发各种媒体的报道;之后,地震现场的一些照片和视频,陆续出现在朋友圈里……
朋友圈时代的传播机制,消除了事件传播的时间差,自媒体的亲历性叙述,拉近了全社会与地震的距离,震情资讯与情感高度绑定,这使得这场地震是如此地贴近人们的生活。
首先,“朋友圈时代”对于地震的权威信息发布、辟谣、回应提出更高要求。
高传播社会,意味着公众对于“灾情信息空窗”的忍耐度越来越低,“不信谣不传谣”要用政府的及时、充分权威信息披露来化解。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一对矛盾,如何兼顾两者,对政府信息披露、媒体传播能力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朋友圈传播时代”,各种信源不明的视频、照片蜂拥而上、泥沙俱下。怎么才能实现对于谣言的“精准秒杀”?而在这次的地震中,甚至发生了新问题——“辟谣乌龙事件”。
“朋友圈时代”注定是一个“多信道”并存的传播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救灾信息的分发路径,权威信息如何保证权威?自媒体如何做到帮忙不添乱?
其次,“朋友圈时代”传播,体现了对于灾情的“亲历性”、通感性。“传媒即是信息”,朋友圈对于地震的“直播”,彻底改变了国人认知地震的方式,那不是远方的、只有伤亡数字的“新闻事件”,而是基于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短视频、一个个震区定位的“亲历”。这对政府救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客观地说,在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之后,中国抗震的物资准备、人员组织、预案准备可能是全世界最充分的。甚至可以说,中国媒体对于灾情的报道、应对也是相当成熟的,及时、克制、不煽情误导、不渲染死亡伤害。目前当地的救灾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灾情的严重性可能比预期的要低,川人的情绪还是一贯的乐观,这是让人欣慰的。
“朋友圈时代”的传播,让我们如此贴近地震现场,让我们与震中心的同胞有着如此的通感,也让我们明白传播责任的重大。这次“朋友圈时代”的地震,对救灾能力、权威信息发布提出更高的要求。
[责任编辑:冯晶晶]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