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前期研讨会举行 多位院士专家建言新区规划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10月21日上午,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前期研讨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长江勘测设计院院长钮新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少华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专家各抒己见,从专业角度对长江新城

10月21日上午,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前期研讨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长江勘测设计院院长钮新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少华等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专家各抒己见,从专业角度对长江新城的总体规划提出了自己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认为,没人可以预见“未来之城”的模样,打造这座“未来之城”,需要将各个方面的智力资源调动起来。创新之城的等级,要看有没有创新基地,创新基地的等级便决定了创新之城的等级,新城有没有顶级的创新基地——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能不能在新城落户?国家研究中心能不能在新城落户?丁烈云结合北京、上海、合肥的经验,表示国家实验室的落户将带动全球科学家的汇集,对“创新之城”的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智慧之城的建设,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智慧城市的标准,二是智慧产业如何在未来城市布局?目前“智慧”的理念已经形成,然而如何将它落地使用,对于每个城市而言都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丁烈云表示,武汉是全球城市中淡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最大的优势就是水资源,然而公众的亲水性不够,在新城建设中,要将水这个课题做足。此外,总体规划中,还应该考虑如何将新城中的地下资源开发利用好,除了地下停车场之外,如何增加宝贵的土地资源,更多想象空间也留给了规划者们。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设计院院长钮新强认为长江新城的选址得天独厚,从规划的层面来讲,如何认识长江新城、明确长江新城的定位,务必要深入现场,将规划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武汉水资源是极大的战略资源,长江新城的水资源如何变成资源优势,需要好好规划。钮新强回忆,张公堤的修建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奠定了汉口100多年的发展基础,因此,水问题的解决,一定要融入到新城的规划观念中来,除了常规的洪水、排涝、污水处理,还需要重视如何把五湖变成城中湖,并实现它的功能定位:在汛期,它能容纳洪水,而非汛期,变成和东湖一样的、美丽的城中湖泊。目前这块区域的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是东湖的几倍,规划好之后将是武汉又一明珠。此外,钮新强还提出,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生态,例如河口与长江交汇处形成的湿地资源,如何做好景观规划是很重要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少华以传统产业+蒸汽机、传统产业+电、传统产业+信息化为例,回顾历次科技革命,总结出新产业诞生规律,并认为,目前,传统产业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结合,必将诞生新产业。他认为,网络通信是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经济地位和作用巨大,提前布局第二经济,是国家转型之需。他对新城的产业定位提出建议,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高科技、战略性竞争产业、战略性资源产业、国际前沿产业和高端产业、高端现代服务器拿到本地。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崔功豪表示,长江新城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武汉的工作,也是湖北的乃至全国的,建什么样的长江新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未来城市发展的样板区。长江新城在空间关系上,要根据自然环境和发展趋势,有灵活的空间结构、善于留白、满足美好生活需求。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规划师童纯跃对长江新城的总体规划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对空间发展开展第三方评估,深刻认识改革开放之后武汉发展空间的格局,在此基础之上,新城才能走得更高更稳;二是在新城的概念规划之前,回答先行关键性发展问题,例如如何定位新城基本功能、如何描绘和定位未来城市等,奠定规划的基础,三是,在转型期、创新期、生态文明建设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规划要以问题为导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对新时代背景下人需求的变化、中等收入群体的变化及其流动特征、我国劳动力市场变化、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等进行了分析,并以富士康园区为例,提出新区的发展方向必将进行调整:从工业园区向城市复合功能区回归,从经济增长向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回归,从单纯就业想丰富社会生活回归,只有实现产业经济提升、生活品质提升、公共服务提升,才能将人留下来。(凤凰网湖北杨娜)

[责任编辑:魏玮]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