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设文化墙搭百姓舞台 黄陂宗族祠堂变身红色阵地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黄陂王家河胜天村龚家大湾,矗立着一座仿古式建筑,雕龙画凤,气势恢弘。这是五年前重建的龚氏祠堂,曾是当地龚氏族人的亲情纽带。最近,祠堂门口挂上两个新牌子——“王家河街

图为:祠堂门口挂上新牌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摄)

黄陂王家河胜天村龚家大湾,矗立着一座仿古式建筑,雕龙画凤,气势恢弘。

这是五年前重建的龚氏祠堂,曾是当地龚氏族人的亲情纽带。

最近,祠堂门口挂上两个新牌子——“王家河街胜天村红色文化大礼堂”“龚家大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里面布局也大变:不仅开设四点半学校、红色学堂、道德讲堂,布设文化墙,搭建百姓舞台,还摆放桌椅供村民议事,功能也提档升级,成为“红色三乡工程”的重要阵地。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前世今生

胜天村位于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东部,是省级新农村示范村,村湾环境秀丽整洁,民居风格统一别致。

9日中午,记者来到胜天村龚家大湾,被一栋仿古式建筑所吸引。“这是由龚氏后人捐资重修的龚氏宗祠。”村党支部书记龚卫平说,龚氏宗祠自古就有,由于时代久远,毁损坍塌。

史料记载,龚氏宗祠曾作为红色党小组活动场地,见证黄陂龚氏族人奋勇投身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

1928年1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黄麻起义之后的部分革命志士,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并由吴、戴、汪等5人组成第七军党委会,作为这支革命队伍的领导核心。第七军成立后,立即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并以木兰山为中心打游击,取得火烧罗家岗、枫树店除霸等战斗的胜利。

年轻的地下党员龚新洲,利用龚氏祠堂作为活动场地,为红七军火烧罗家岗提供后勤保障,他们以祠堂为基地,组织附近群众,备足柴火,确保火烧罗家岗的物资供应。

解放以后,龚氏后人自愿将祠堂贡献出来,开办学堂,成为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年的摇篮。上个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先后在祠堂读过书的不下2000人。

62岁的村民龚铁锤回忆,1962年前后,他曾在学堂上学,“当时一个班上20多人。”胜天小学建成后,学堂渐渐废弃,不复存在。

2013年年底,八旬老人龚光文率领全家,捐资300多万元,原址重建龚氏祠堂。

据悉,龚氏族人是当地有名的“大族”,乡贤甚多。据不完全统计,从湾里走出去21名老师,32名能人,12名军人,87名大学生。

这个祠堂成为亲情纽带,让打拼、漂泊在外的龚氏族人紧紧团结在一起。

华丽转身

今年实施“红色三乡工程”以来,胜天村党支部为祠堂注入红色文化元素,把祠堂变成服务市民下乡的新阵地、传播红色文化的新渠道、教育党员群众的新平台。

3月17日,武汉海关党支部在这里举行主题日活动,参观布设的文化墙,了解胜天村“红色三乡工程”推进情况和经验做法。

4月14日,“市民下乡”考察团走进黄陂,80名市民来到胜天村,村民在祠堂内设农家宴款待城里来的客人。黄陂三鲜、糯米蒸排骨、红烧肉……一道道新鲜的农家美食让市民们大饱口福,赞不绝口。

不久前,黄陂区开展十九大精神文艺宣讲活动,这里成为百姓舞台、红色学堂,寓教于乐的节目,吸引众多村民和下乡市民观看。

5月5日,黄陂区27名大学生基层党建专员在这里开展“党建专员助力红色三乡”活动,通过祠堂的文化墙,深入了解胜天村“党建+”模式,为下一步开展“红色三乡”积累经验。

目前在胜天村红色文化礼堂,每个月都会有文艺活动和礼仪活动,每逢重要节日还有走高、湖北大鼓等民俗活动,成了胜天村最具人气的地方。虽然红色文化礼堂起步不久,但胜天村村民对它的未来却抱有很大的期待。

接下来,这里还将举办更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开蒙礼、成人礼、新人礼、敬老礼。

……

从祠堂到红色文化礼堂,从精神纽带到精神家园。时代的新风吹进古老的祠堂,让祠堂焕发出新的魅力和活力。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成为具体路径。

黄陂区委组织部介绍,龚氏后人在村党支部引导下,创造性将祠堂作为“红色三乡工程”的重要阵地,为全村村民和远道而来的下乡市民、游客坚定跟党走,提供一道红色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王爽婧]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