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生在老租界,长于老里弄,一个“汉味”画家笔墨下的武汉记忆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人物介绍:樊枫,1958年出生于武汉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武汉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美术馆馆长。1995年,作品《云想衣裳花


人物介绍:樊枫,1958年出生于武汉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武汉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美术馆馆长。

1995年,作品《云想衣裳花想容》获文化部举办全国牡丹竞选国花展铜奖。

1996年,获德国杜伊斯堡市政府和鲁尔下莱茵企业联合会文化奖学金,应邀到德国访问并举办个人画展。

作品《无声诗世界》被德国威廉莱布克博物馆收藏。作品《绿色家园》获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作品奖。

2002年,出版《武汉画院作品集———樊枫卷》,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2003年,作品《满庭芳》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


 

樊枫出生时,长江大桥刚刚通车,无轨电车开始出现。路灯还是钨丝泡、搪瓷罩;晚上纳凉,灯底下竹床一溜铺开,大人们谈天下棋,小孩儿们嬉笑打闹。

公德里,樊枫的家,车站路附近的一个老里弄,曾经的法租界。最辉煌时,仅达官贵人住;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平民百姓也能住了。旁边是大智门火车站,诞生时曾被视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最现代化和最壮观的车站。

石库门、砖木老房,在这个老汉口里弄里,樊枫住了22年。而这段年少时的经历和对家的眷念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中。从日后不少的画作中,都能看出他的那份乡愁,一笔一墨间,记下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发展。有人评价,“他画出‘一个武汉市民对城市的热爱’”。

国画魅力在心不在笔

樊枫的童年是在剧团排练场度过的。多年前,他的母亲从浙江越剧之乡走出来,把家安在武汉,成为了武汉越剧团的一名演员。父亲是位高级会计师,拨得了算盘珠,写得了书法,曾在武汉市规范字书法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樊枫第一次接触中国画是在5岁,姐姐的日记本内芯里有齐白石的花鸟画插页,“对着大师的花鸟画,我第一次拿起了毛笔,墨与色落在图画纸上,花鸟虫鱼的形似乎出来了,可全然没有齐白石那般鲜活、滋润。”

后来,他师从著名画家邓少峰学习中国画,而后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

大学毕业后,32岁的樊枫面临了人生极为关键的一次抉择:是继续在武汉市卫生防疫站从事美工宣传工作,还是应聘武汉画院任专职画家。

专职画家聘用期月工资100元,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1990年湖北国有单位的年平均工资为6783元,城镇集体单位年平均工资4748元。

樊枫选择了后者,从此潜心研习中国画。

多年后,在一次论坛上,樊枫说出了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中国画古时俗称丹青,‘丹’的深层含义是心,‘青’是指史。‘丹青’二字意指把心留在历史上。”在他眼中,宣纸就好比心电图,“宣纸非常敏感,一笔画上去,不管浓淡都有痕迹,并呈现出千奇百怪的变化。宣纸就好比现代人的心电图,国画中的纸和人的心理有着很大关联。正是这种不可控性,使得国画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不苛求工细,注重抒发情趣,谓之写意。

笔墨之间,保留真情。

作为一个在老汉口生活多年的武汉人,樊枫笔下的多幅画作都表达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真情”;而他的创作和理解,也早已融入到了城市的发展变迁之中。

会说武汉话的笔墨

二十世纪武汉画坛有三位重要的画家,“两张一王”——张肇铭、王霞宙和张振铎。三位画家均以写意花鸟画见长,是文人画的优秀继承者。

而在湖北这片荆楚大地上也涌现了如周韶华、汤文选、鲁慕迅、冯今松、邵声朗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坚持艺术探索创新,形成了“长江画派”的中流砥柱。

与不少国画家倾向于文化、花鸟、山水创作不同,樊枫近二十年均在致力于都市水墨的探索。

水墨画,被视为国画的代表,通过水与墨的调配作画,以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从而表现物象。“水墨画应该说是在中国画以后的发展,它具有国际性。中国画里面具备的东西,水墨画里面必须具备;但水墨画包含的东西,中国画不一定有。”

这么多年,走了不少地方,画了不少城市,而最能让樊枫饱怀深情的,还是武汉。

从1995年画修长江二桥的建筑工地,到2013年的《驿站——武汉天河机场》、2014年的《日暮乡关》。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他,想要通过“怀城”的方式,建立起武汉的文化自信。“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有的人文景观,比如西安,有它的黄土,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该思考,武汉的文化究竟是什么?”

于是,他想用他的笔墨记下“汉腔汉腔”,承载那份属于武汉人的记忆。

《老汉口里弄公德里》

《老汉口里弄公德里》画的是樊枫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公德里,1902年成为法租界拓展区,20年代始形成里巷。主巷道长60米,宽4.5米,两边各有一排两层石库门楼房,一边6栋,共12栋。

在这里,樊枫生活了22年,如今也早已没了当年的模样。于是,他想用画,记下他的回忆。

站在里弄的高处向下看,房子里面的部分场景依稀可见。父亲小憩时的沙发,晾满衣服的窗口,挂晒着被子的巷子……孩子们上学去了吧,母亲该在准备午饭了。远处有燕子飞过,印在城市的背影里。这,是曾经的老汉口。

“我想用会说武汉话的笔墨画下这座城市,把汉腔汉调的感觉带到艺术里面去。”

2006年创作《写意江城》,从高空俯瞰武汉,近处的高楼与远处的跨江大桥交相辉印。

《写意江城》

2013年创作《驿站——武汉天河机场》,原型是天河机场,在樊枫看来,武汉已经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九省通衢,成长为新的全球化航空港。

2014年创作《日暮乡关》,用航拍的视角,从汉阳方向看武汉三镇,描绘出当日武汉的5座主要桥梁。

“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不是真空”,在一次采访中,樊枫说出了他的想法,他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应保留本真,保留真情实感,将自己的创作和理解,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变迁之中。

笔墨当随时代

早年间,樊枫也画过传统中国画——花鸟、山水、文化。

1999年,《绿色家园》的创作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这幅画并不是城市某一局部的复制,没有强调细节,而是运动色彩、线条和肌理的变化,创造出一种格局和境界,从而反映都市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以此,他放弃了多年来比较擅长的传统中国画笔墨,走上了以城市山水为题材的创作新路,成为国内“城市水墨”领域的“尝鲜者”。

《绿色家园》

“都市是现代文明必须面对的客观世界,它既承载了当代的人文环境,也包含工业、科技。与农耕时代不同,在都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该用什么样的手法和语言去表述当代中国的现状,这是一种新的思考。都市水墨,应该说是中国画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转型的标志。”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清初画家石涛也对美术史总结有言“笔墨当随时代”。

时代的列车已经开向了一个与传统中国画所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山石林立所不同的的现代世界。在对传统中国画进行继承和吸收的同时,又该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形态和语境?如何探索中国画的当代方式?

樊枫总结了他的“三城”。

三城,即胸中之城,眼中之城、手中之城。樊枫曾出过一个画册,叫《怀城》,取名怀城,“就是我胸中有城,胸中有城才能眼中有城,手中有城,用“三城”一体创作,画出一个我记忆中的城市,这就是我的带有理解性和艺术性的都市水墨。”

2013年,樊枫画了一幅水墨画,叫《宏尘》。那段时间,他经常出差,当飞机降落的那一瞬间,他面对的是一座熟悉或不熟悉的城市。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那幅画高4米,宽1米4,画面中呈现出了一千多座房屋,航拍的视角下,城市格局密密麻麻。“城市正在占据人们的自然空间,带来了新的社会挑战,现在水墨画面对的不是第一自然的山山水水,而是第二自然的钢筋、水泥、电梯、马路、红绿灯。”

《宏尘》

没有细节,通过笔墨的表达,让人家感觉到,这就是一座城。

“工业化进程下,创作的主题思想发生了改变,对象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农耕时代超世脱尘的状态,而是一种入世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要用新的比喻方式,把中国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往前延伸,希望它仍能保持活力,在世界上占据它应有的地位。”

樊枫最近在创作以共享单车为对象的画作,“新的社会形态,体现新的文本表述。”

.

[责任编辑:刘毓琳]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