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化铸就武汉城市之魂 10万市民接力“阅读马拉松”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原标题:文化铸就武汉城市之魂,爱国教育场所遍布大街小巷10万市民全城接力“阅读马拉松”文化是城市之魂。从3500年前的盘龙城青铜文明,到知音黄鹤的千古传说;从筑城武昌的孙权,到

原标题:文化铸就武汉城市之魂,爱国教育场所遍布大街小巷

10万市民全城接力“阅读马拉松”

 

汉口沿江大道焕然一新。长江日报记者任勇航拍

文化是城市之魂。

从3500年前的盘龙城青铜文明,到知音黄鹤的千古传说;从筑城武昌的孙权,到开启近代风气之先的张之洞;从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石破天惊,到新中国初创、毛泽东畅游长江的闲庭信步……这里曾经留下无数动人传说和珍贵遗迹。

城市文化代表和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如今,韵味独特的城市风貌、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融汇成武汉的文明“底色”,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谱写新的篇章,彰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果,印证着千万江城市民的美丽梦想和幸福追求。

“暖白灰橙”让武汉街景赏心悦目

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的外在表现。武汉持续精心打造城市风貌,一个充满历史厚重、人文气息、靓丽街景的魅力武汉,出现在市民和国内外游客面前。

近来,不少市民反映,武汉的街景变好看了,城市“颜值”提升了。据了解,今年以来,武汉市对城市综合环境,尤其是城市建筑风貌进行了标准提升,老旧房屋穿上了“新装”,空调机位等外立面设施被统一归位,各片区城市色彩和谐统一。

63岁的罗苗先生曾在球场路生活了近30年,最近他到街边过早有不少新感受:商铺换上了整齐美观的新招牌,原来斑驳的墙面被粉刷一新,居民们也不再把衣服晾成“万国旗”,街景越来越赏心悦目。在解放大道、沿江大道、徐东大街、珞狮路……等主次干道,与罗先生有同感的市民不在少数。

规划师们掌握着为城市“美颜”的配方。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现城市景观提升,建筑修复是关键的一环。如何将立面统一美化,实现老建筑“修旧如旧”,是修复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负责沿江大道14栋建筑的立面修复。此前,他们从未见过它们的真实面貌。“不止我们,大多数武汉人,特别是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该负责人介绍,许多老建筑都曾被奶黄色涂料或青石漆粉刷过外立面,原貌因此被覆盖。

为了彰显建筑特色,对老建筑“修旧如旧”,在修缮过程中首先要对立面彩漆进行清洗。“由于该建筑花饰年久失修,无法承受高压水枪的压力,只能通过工人对每处花饰逐一人工打磨,再依据历史照片最大化还原原貌。”该负责人透露,除了老建筑修复,现代建筑整治也是修缮工作的一部分。乐福酒店位于原美国领事馆右侧,由于建筑立面平淡呆板,窗框色彩跳跃,与周边历史建筑群显得很不协调。在规划部门对建筑现状进行了充分调研,深入勘察了建筑结构情况,并对窗洞等细部尺寸精细测绘后,决定采用深灰与浅灰相间的色彩重新粉刷外墙,以重现古典建筑的优雅。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师们对武汉每个片区、每条街的建筑外立面均制定了技术导则,明确武汉的城市主色调是“暖白灰橙”,以此避免“千城一面”,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编钟古琴”让非遗惊艳世界

刚刚结束的武汉军运会闭幕式上,一曲编钟与古琴合奏的《钟鸣九天》,让世界惊艳。近百人的中国传统乐团奏响华夏正音,描绘出“流水高山知音觅,世界大同创辉煌”的壮丽景象。

军运会期间,长江非遗展览馆常常成为军运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馆内荟萃了长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28个非遗项目,更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令许多外国运动员大开眼界,让他们禁不住为中国文化着迷。

与编钟、古琴、非遗手工艺一样,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焕发光彩。近年来,武汉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传承发展传统戏剧戏曲、民族文学音乐、乡土文化习俗,不断提升群众的传统文化涵养。

“武汉观众懂戏、爱戏,我在台上表演时,能跟他们产生共鸣。”上周,三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来汉演出,对江城戏迷赞不绝口。为着这深厚的观众基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1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汇聚“南方会演”,全面展示全国南方片区戏曲艺术的最高水平。曾经“戏到汉口活,角到汉口红”的武汉戏曲大码头,辉煌再现。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活跃在舞台上,也深入到校园中。2016年起,武汉市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千校千场”活动,走进全市各大中小学校开展戏曲演出、讲座及辅导等系列活动1000余场;暑期,京剧、汉剧、楚剧“戏曲夏令营”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许多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戏曲的魅力;2018年,武汉汉剧院走进华中科技大学建立汉剧传承基地,汉剧保护后继有人……这些将戏曲融入教育的举措,让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深深扎根在青少年的心底。

高龙、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汉阳江欣苑社区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50余项非遗项目在此“安家”,园区带动上千人就业,9所大学在园区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不久前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江欣苑社区作为发言代表、交流武汉非遗经验。

像这样生机勃勃的非遗聚集地,在武汉还有吉庆街、户部巷、叶开泰中医药街区、汉口汉绣圈等等,它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传承、保护、弘扬与民众的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让古老的非遗活在了当下。

诗意地栖居提升城市气质

武汉有这样一个小区,从社区群干、安保队员,到小学生、老大爷,大家学诗、赏诗、诵诗、写诗……在女诗人沙月发起的“社区诗教”项目推动下,诗意地栖居正在东亭小区成为现实。诗词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成为社区的精神纽带。

文化生活彰显一个城市特有的气度风韵。近年来,武汉立足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一手抓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等专业性文化设施建设,一手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丰富的文化生活滋养人们的心灵。

2019年“江城读书节”上,16家公共图书馆走进景区、公园开展活动,超10万人次市民参与这场全城接力的“阅读马拉松”。阅读主题地铁车厢、经典诵读大赛、演讲比赛、读书分享会、名家讲座,持续8年开展的“书香江城·全民读书月”活动,让江城处处飘书香。

黄鹤楼公园诗词志愿服务队成立两年来,在黄鹤楼岳飞广场、搁笔亭、毛泽东词亭等景点都能见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不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坚守岗位,用“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帮助游客了解黄鹤楼厚重的历史文化,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广泛好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前来。

文化的滋养,不仅存在于书籍中,也在文物与艺术中。今年国庆假期,近70万人次走进博物馆,“与城市最好的相遇,便是去了解它的历史”,有网友在微博如此说。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市博物馆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博物馆总量已达121家。博物馆种类不断丰富,红色主题、科普类、艺术类、专题类博物馆百花齐放。据统计,全市博物馆免费参观人数由6年前的550万人次,跨越式增长至1100多万人次。

10月末,被誉为古典乐界超级天团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亮相第八届琴台音乐节。10年间,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世界名团,西蒙·拉特、祖宾·梅塔、马友友、傅聪等中外名家,均在琴台登台演出,带给江城市民高品质音乐的盛会,却并未高不可攀。今年为例,剧场项目平均票价下浮30%,所有户外群众音乐活动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室内演出项目也通过向社区赠送一批惠民票、向重点人群发放一批惠民票等形式,实现文化惠民。琴台音乐节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

在家门口享受“红色文化”的滋养

文化流淌在艺术的殿堂,也潜入千万社区无声润物。2017年以来,武汉市持续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借助党员下沉社区,推动“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楼宇、进家庭,街道社区普遍建有“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广场”,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红色文化”的滋养。

市委市政府共命名了6批共88个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中6个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1个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9月30日,武汉市首条“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公交408路正式上线。一条公交线路串联起10个红色景点,坐上这趟公交专线车,可赴一场独特的武汉“红色文化之旅”,重温一段“城市红色记忆”。

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推动全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校内外育人共同体”,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中共武汉市教育局委员会、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红色故事进校园”宣讲活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金牌讲解员,“化身”校外辅导员为全市中小学生讲述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上一堂思政课——红色故事进校园”宣讲活动创新性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红色人物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让英雄的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展示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丰富和完善馆藏资源和展陈内容,增强学习教育活动的仪式感参与感,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开设流动展览、建设网上展馆、发布红色学习资源等形式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激发爱国之情、弘扬爱国之志、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场所,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王亚欣见习记者胡维佳

[责任编辑:林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