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
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皮簧腔系主要剧种。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调"的谚语;而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详细]
高龙
武汉高龙的发祥地在汉阳地区,盛行于汉阳区江堤乡鲤鱼洲和永丰乡龙阳湖一带,其中江堤乡渔业村高龙队、永丰乡龙阳村高龙队是杰出代表。武汉高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其截面都是太极、八卦造型。[详细]
武汉木雕船模
具有民间气息浓郁、形象朴实优美和装饰趣味性强的传统风格,它运用木船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木船特点和不同的装饰纹样,讲究造型逼真,精雕细刻。[详细]
黄鹤楼传说
《武汉市民间故事传说集》中,收入了"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胜象宝塔孔明灯"、"李白登楼夸崔颢"、"黄鹤楼上看翻船"等多篇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详细]
汉绣
清嘉庆年间汉绣初见于江夏。咸丰年间汉口设织绣局,武昌已有苏洪发、万兴发、徐大华等名绣坊,形成武昌塘角街妇女刺绣加工基地。清光绪年间汉口万寿宫有绣铺32家,形成远近闻名的绣花街。[详细]
武汉归元庙会
归元庙会与佛教丛林——归元禅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归元禅寺始建于1685年,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平面布局呈袈裟形状,现存殿堂楼阁二十八栋。[详细]
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
武汉马应龙创始于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十年),创始人马金堂于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开办小型眼药铺,创制"八宝"眼药。至清乾隆年间,马金堂的后人马应龙将"八宝眼药"定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详细]
牌子锣鼓
流行于武汉市新洲区的牌子锣(牌子锣鼓),由古代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将民间锣鼓音乐引入宫廷,依宫廷诗词歌赋作曲,书于木牌,供演奏时对照,故名"牌子锣鼓"。[详细]
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机缘巧合发明了"热干面",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人们不仅竞相品尝,还纷纷向他拜师学艺。[详细]
圆木微缩技艺:民间艺术家"刘泥巴",擅长微雕、木刻、石刻、花灯、剪纸等多种工艺,曾制作20多件微型中国圆木家具和一套圆木工具。他将我国传统的"圆木用具"、"圆木工具"用紫檀木微缩制作,荣获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赛金奖。[详细]
高跷狮子:创者为明朝初年新洲张旗牌湾的世袭官张炳公。数百年中,该舞张姓独传。至清末,才传艺于外姓。高跷狮子舞表演形式别具一格:舞狮人的双脚踩在一尺八寸高的高跷上,前滚后翻,腾转蹦跳,表情达意。[详细]
单弦拉戏:上世纪20年代,现活跃在舞台上的"单弦拉戏"第二代传人顾耀宗的父亲顾伯年在苏州学艺,师从民间艺人玉春普,学习"三弦拉戏"。在多年的演奏生涯中,顾伯年遂尝试改用小三弦,经进一步实践,其又将三弦去掉两弦,只存一弦。[详细]
卓刀泉传说:此传说流传于武汉洪山,讲述的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驻兵在如今的卓刀泉地域,但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卓刀泉的故事也世代相传下来。[详细]
湖北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汉剧、花鼓戏、高腔山歌……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活化石",是荆楚文明的底色与基因。 省文化厅厅长杜建国介绍,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60项、项目保护单位353个。其中,84项名录、106个项目保护单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项目保护单位,规模位居全国第十一位。命名省级传承人299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9人。 不过,杜建国也表示,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心授予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传,许多民间文艺、礼仪和习俗正在消失。因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非常必要。[详细]
多种措施保护非遗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数量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村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可以依法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用各种方式依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草案详细规定了政府及其相关单位的职责,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中长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还应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传承人可享传承补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为此,根据条例,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可以享受规定的传承补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政府予以扶持。
汉绣唯一传人任本荣,湖北道情创始人周维,微雕艺人刘国瑞,明式家具缩微艺人闫民怡,"风筝王"陈士荣,"面塑高"高志和,透雕艺人张威铭,瓶内画艺人童建国,木雕船艺人潘正斌,剪纸艺人刘士标、何红一、沈松柏、马子遐。
任本荣:1936年生,汉绣唯一传人,从艺60年,精通汉绣50种针法。他用2年时间绣出的迎接香港回归大幅中堂、花8个月时间为归元寺方丈绣制的袈裟等50余件代表作,饮誉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汉绣曾与苏绣、湘绣齐名,绣品包括民情、民俗产品、舞台文艺用品、宗教文化贡品、民间灯会庙会产品等四大类。其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手法夸张、绣工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保存价值。
周维:1930年生,湖北地方曲艺四大曲种之一——湖北道情的创始人。早在武昌区曲艺队工作时,他便发掘源自道教劝谕行善的唱腔"道情",改造创新出有地方特色的湖北道情。他将其唱腔根基深扎在天沔一带的乡土音乐之中,博采打硪号子和沔阳渔鼓、天沔花鼓等部分曲牌的精华,形成富有江汉平原风味的音乐唱腔。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他的带动下,湖北道情曾风靡一时。
刘国瑞:1946年生,人称"刘泥巴",出身于民间工艺世家,自幼学艺,擅长微雕、木刻、石刻、花灯、剪纸等多种工艺,曾花7年时间制作了20多件微型中国圆木家具和一套圆木工具。他制作的花灯曾进京参加亚运会陶然亭灯展。他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雕刻"唐诗",被20多个国家收藏。近年来,他将我国传统的"木用具"、"木工具"用紫檀木微缩制作,荣获湖北省首届绝技绝活大赛金奖。
闫民怡:1950年生,刻苦钻研明式家具近20年,其作品均选用与原作相同的古代珍贵木材按7:1的比例缩微复制而成。曾荣获"最小的明式家具"、"最小的传统木工工具"两项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明式家具被誉为中华民族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明式家具学会会长陈增弼先生称其作品"是所见到的同类作品中最精美的,若说巧夺天工实不为过"。
陈士荣:1944年生,1984年开始制作民间传统手工艺风筝,创作了千余幅风筝作品,人称"风筝王"和"武汉风筝陈"。上世纪90年代,其制作的宫灯、京剧脸谱风筝代表武汉参加在山东潍坊举行的全国广告风筝大赛及全国风筝精英大赛,囊括一、二、三等奖。风筝分为立体式和平板式两种,武汉的风筝制作以平板式为特色。
高志和:1943年生,人称"面塑高",出生于彩塑艺术世家,从事彩塑艺术数十年。曾荣获湖北省民间艺术绝技绝活比赛金奖,先后应邀赴德国参加世界文化博览会,赴法国波尔多市参加中法文化年文化交流,赴韩国清州参加2005年国际工艺双年展。其作品色彩艳丽、形态逼真。其技法高超,现场制作不同的造型尤受欢迎。
张威铭:1935年生,退休前为华中师范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生物教学模型产品研制工作。业余爱好美术,擅长漫画、剪纸、木刻等。其创立的透雕技法尽现"用新思维、新手法表现深厚的传统"这一创作风格,在武汉民间工艺界独树一帜。1988年,他经多年探索首创带状立体构成样式的透雕人物创作技艺,使透雕这项古老的民间绝艺焕发新姿。
童建国:1953年生,1985年开始瓶内画创作,后开始在小口径瓶内作画。1992年,他在口径仅1.25毫米的风油精瓶内所作的《黄山壮景》参加首届全国吉尼斯擂台赛并获奖。瓶内画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即有,经常有人以"内有乾坤"形容瓶内画艺术。他首创在几毫米口径的玻璃瓶内描绘山水、创作油画,"小口径瓶内画"成为武汉民间工一"绝"。
序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1. | 黄鹤楼传说 | 市群众艺术馆 |
2. | 伯牙子期传说 | 汉阳区、蔡甸区 |
3. | 木兰传奇 | 黄陂区 |
4. | "贱三爷"的故事 | 蔡甸区 |
5. | "惟楚有材"传说 | 武昌区 |
6. | 卓刀泉传说 | 洪山区 |
7. | 黄陂民间彩词 | 黄陂区 |
8. | 单弦拉戏 | 江汉区 |
9. | 汉口码头号子 | 硚口区 |
10. | 八十八行 | 新洲区 |
11. | 牌子锣鼓 | 新洲区 |
12. | 高龙 | 汉阳区 |
13. | 武狮 | 汉南区 |
14. | 武汉采莲船 | 江夏区 |
15. | 天狮子 | 蔡甸区 |
16. | 扑蝴蝶 | 蔡甸区 |
17. | 五虾闹鲢 | 蔡甸区 |
18. | 鳖鱼灯 | 黄陂区 |
19. | 高跷故事亭子 | 黄陂区 |
20. | 墨龙灯 | 黄陂区 |
21. | 高跷狮子 | 新洲区 |
22. | 高跷亭子 | 新洲区 |
23. | 高台狮子 | 新洲区 |
24. | 汉剧 | 已入选国家级名录 |
25. | 楚剧 | 已入选国家级名录 |
26. | 黄陂花鼓戏 | 黄陂区 |
27. | 新洲皮影戏 | 新洲区 |
28. | 湖北评书 | 武汉说唱团、市群众艺术馆 |
29. | 湖北小曲 | 武汉说唱团、市群众艺术馆 |
30. | 湖北道情 | 武汉说唱团、市群众艺术馆 |
31. | 湖北渔鼓 | 武汉说唱团、市群众艺术馆 |
32. | 湖北大鼓 | 武汉说唱团、市群众艺术馆 |
33. | 武汉杂技 | 武汉杂技团 |
34. | 顶碗 | 武汉杂技团 |
35. | 木兰武术 | 黄陂区 |
36. | 武汉面塑 | 江岸区 |
37. | 小口径瓶内画技艺 | 硚口区 |
38. | 人物透雕工艺 | 武昌区 |
39. | 武汉剪纸 | 青山区 |
40. | 明式家具微缩技艺 | 青山区 |
41. | 木雕船模工艺 | 硚口区 |
42. | 黄陂木版年画 | 黄陂区 |
43. | 武汉泥塑 | 黄陂区、江岸区 |
44. | 老通城豆皮制作技艺 | 江岸区 |
45. | 汉口荣宝斋书画装裱 | 江岸区 |
46. | 汤逊湖、大嘴鱼丸制作技艺 | 汉南区 |
47. | 汉绣 | 江汉区 |
48. | 圆木微缩技艺 | 汉阳区 |
49. | 武汉花灯扎制技艺 | 汉阳区 |
50. | 蔑扎风筝工艺 | 武昌区 |
51. | 武汉"过早" | 武昌区 |
52. | 蔡林记热干面制作技艺 | 武昌区 |
53. | 武汉面窝制作技艺 | 武昌区 |
54. | 青山麻烘糕制作技艺 | 青山区 |
55. | 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 | 洪山区 |
56. | 黄陂榨油技艺 | 黄陂区 |
57. | 叶开泰中医药传统 | 江汉区 |
58. | 马应龙制药传统 | 武昌区 |
59. | 汉正街招牌 | 硚口区 |
60. | 汉阳归元庙会 | 汉阳区 |
61. | 木兰庙会 | 黄陂区 |
62. | 旧街花朝节 | 新洲区 |
63. | 蚌壳精 | 黄陂区 |
64. | 打莲响 | 黄陂区 |
65. | 杨式综合老架太极拳 | 江岸区 |
66. | 武当纯阳拳 | 武昌区 |
67. | 古玩囊匣制作技艺 | 硚口区 |
68. | 邹紫光阁毛笔制作技艺 | 市群众艺术馆 |
69. | 天下黄姓江夏祭 | 江夏区 |
70. | 张介安中医儿科诊疗方法 | 江岸区 |
71. | 彭银亭中药炮制技术 | 江岸区 |
72. | 武汉(小桃园)煨汤技艺 | 江汉区 |
73. | 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 | 硚口区 |
74. | 梅竹青跌打损伤疗法 | 汉阳区 |
75. | 梁子湖传说 | 江夏区 |
76. | 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 | 江汉区 |
77. | 索河善书 | 蔡甸区 |
78. | 曹祥泰酥京果制作技艺 | 武昌区 |
79. | 黄陂十景传说 | 黄陂区 |
80. | 丧鼓 | 蔡甸区 |
81. | 竹雕 | 新洲区 |
82. | 武昌鱼制作技艺 | 硚口区、武昌区 |
83. | 谈炎记水饺制作技艺 | 硚口区 |
84. | 长生堂美发技艺 | 江岸区 |
85. | 传统天然染技艺(植物染料与染色) | 江汉区 |
86. | 金石器物全形传拓制作技艺 | 江汉区 |
87. | 八卦行炉技艺 | 黄陂区 |
88. | 舒安藠头加工技艺 | 江夏区 |
89. | 五里界界豆酱制作技艺 | 江夏区灯 |
90. | 武汉国漆精制技艺 | 东西湖区 |
91. | 杨氏洪门拳 | 蔡甸区 |
92. | 章真如诊疗技术 | 江岸区 |
93. | 林氏中医疮疡疾病诊疗法 | 江岸区 |
94. | 钟氏中医外科疗法 | 汉南区 |
95. | "孟宗哭竹生笋"故事 | 武昌区 |
96. | "孔子问津"传说 | 新洲区 |
97. | 龙泉山的传说 | 江夏区 |
98. | 柏泉的传说 | 东西湖区 |
99. | 黄陂"三鲜"制作技艺 | 黄陂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