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湖北频道:不久前,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4中华文化人物”评选揭晓,恭喜您获此殊荣。请您分享一下,当您得知此消息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周韶华:我当然非常的高兴。最主要是因为我这些年的艺术探索,实际上是中国画创新,是把中国画的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有一批人和我的思想都是相通的,都是想把中国画推到现当代。但还有一些人的意见很不统一,并对此观点进行了批驳。此次能够当选“2014中华文化人物”,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是对我们这一批人艺术追求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画创新的肯定。

因为在中国,很多人把创新中追求西方的东西看成是异类。我们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就被认为是离开了传统。是非常荒谬的。因为我的主张是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对传统的精华,传统积累的深厚中国艺术的创造精神,我是非常认真吸收的。要把中国画的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传统精华是一点也不能丢的。有些人对这一点看的不清楚,觉得很失望。所以这次当选“2014中华文化人物”,得到了肯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凤凰网湖北频道: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您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一批与您有共同志向的中国画创作探索同道者的肯定。中国画是淡雅抽象的,以意向传神的,而西方艺术是具象的、色彩丰富、以形达意的。您如何看待这两者的融合?

周韶华:我从80年代初期思想就非常明确了。西方艺术的理论基础是实证科学,什么东西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强调物体存在的真实,而中国画强调心灵内在精神的高尚。这两种艺术完全不同,中国画强调意向、神韵,源自老庄哲学的天人关系。混沌宇宙是从元气处产生的,这种艺术思想融入了绘画、京剧,虚拟的东西很多,为了把虚实有无混合起来,这种创作理想和其他国家确实有很大区别。

凤凰网湖北频道:您觉得中国画的精髓和精神如何才能更好的与西方艺术的魅力融合?如何在城市文化席卷农耕文化的今天,继续推进中国画艺术的发展?

周韶华:文化的进步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交流。世界上能够流传久远的文化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大河流域的文化不是封闭的,是川流不息有运动感的。艺术思想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不仅要画给中国人看,而且要画给全世界的人看。你对别人文化语言符号根本不理解,无法很好的吸纳、不能兼容并蓄,对艺术的发展非常不利。

中国古代唐太宗非常开明,丝绸之路所到之处看到所有好的东西,都统统引进,再和中国文化融合。对于佛教文化,专门派特使去学习,从此佛教成为中国文化核心儒道释之一。所以唐太宗非常伟大。这些文化到了中国以后,都成为了中国文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很多唐代艺术留下的瑰宝,都是艺术中外交流中产生的。这种思想前人已经做出了榜样,就不应该有任何的怀疑。现在我们比古人条件更好,全世界建交的国家快有200个了,这种交流吸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都非常有利。

凤凰网湖北频道:文化离不开融合与交流,河流代表着文化的启蒙与交流之处。湖北是一个千湖之省,武汉是两江交汇之地,您在湖北生活和从事艺术创作60多年,荆楚大地对您的创作有何影响?如何评价湖北这一方水土一方人?

周韶华:我在飞机上看湖北,一洼一洼都是水。在古代,湖北的湖泊大得不得了,过去号称“云梦泽”。云梦泽和洞庭湖完全连在一起,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完全连成一片,后来随着地质生成、水流淤积,江汉平原是个低洼的地带,有些湖泊已经不存在了。从考古来看,湖北人的祖先是巢居。北方人是穴居,穴居的人看世界只能看到前方的东西,可以洞察秋毫。但是楚人睡在树上,后来变成橄榄居,房屋底下都是水,他晚上看到天空云彩的流动,和水泊互相照影。水对湖北人的熏陶是非常深刻的。

湖北不仅是千湖之省,而且长江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汉水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支流。湖北文化就是一种水文化。人们善于幻想,晚上看到星空,水里也映射着天上的星斗。所以楚辞、离骚,屈原的创作天上地上人间神鬼都在作品表现中,他的思维是非常活跃和流动的。在长江流域产生的屈原、宋玉,产生了荆楚文化,这和地理环境和气候都有关系,这个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凤凰网湖北频道:您曾说,“我把自己的艺术人生称为文化长征之旅,因为我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非常艰难。”其中有何缘由?遇到了哪些障碍,都是如何克服的?

周韶华:我不是科班出身,拥有的这些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是一个孤儿,很小就要靠自己独立求生。我舅舅对我非常的关爱,在我没有父母以后,就收养了我。他认为我非常聪明,就跟我外公商量说,怎么也得让这个孩子读两年书啊,不然长大以后谋生都没有门路。但我们是16口之家,在农村是很艰难的。到了吃饭的时候,一锅饭很快都收拾光了。我在那就多了一张口,一吃饭我舅妈就说这个孩子真能吃。这个对我刺激很大。我舅舅和我说,供你上学时间长了可供不起,只能供你两年,别人读四年的书你两年得读完。所以我一进学校就读《论语》,三个月就把《论语》背的滚瓜烂熟了。但那个时候太小,读了根本就不知道意思。除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开始读就能知道大概意思,其他好多深奥的道理都是后来慢慢知道的。

读了三个月书后,开始闹春荒。我就待不下去了,开始下关东,到了大连当了一年的童工。又没工资,又没衣服给你穿,吃饭也吃不饱。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都很艰难。我就回到了老家。正好八路军来了,我就跟姥姥说我也要去当兵,结果她坚决反对,我只好晚上偷着跑出去报名参加。可以说我是一个半文盲,只读了三个月的书。中国的书太多了,文化太渊博了。特别是到了文艺单位以后,文化差别就凸显了。当时中南五省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集中到了武汉,都是一些大师、文豪。一比较我就是一个矮子。当时我就意识到,如果不好好学习,不好好补课是永远追赶不上去的。后来我就要求领导,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我要到中原大学美术系去学习。领导也非常的开明,马上就联系,我就到了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学习。这半年的时间,算是真正的科班老师教育的,时间虽短,我也算入了门。靠这点资本,自己自学,在美术上,我已经算是不错了。

但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在文艺单位立足,我就一直不停的阅读。所以我每一步的前进,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时还有人嘲笑我,说我没有文化,我就下了决心,绝不做这个矮子,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一路走来,每一个东西都是靠自己学才能拿到手。而我画的很多题材都是我不熟悉的东西,但我敢于面对挑战,所以把它比作像长征一样。每前进一步,都是自己打出来的。

凤凰网湖北频道:我们都知道您的作品是中国水墨画加入了西方很多新元素的创意,而中国传统画派其实是源自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以及山水的这样一种背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国越来越城镇化、城市化,城市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流。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画派未来的发展和传承?您和您同志的那样一批人开启的这种艺术,未来将怎么延续下去?

周韶华:不管怎么样,中国画文化要与时俱进。我觉得中国画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拐点或者说是一个交接点。古代,把中国画的写意文化融汇成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这是历史的丰碑、历史的功劳。我们现在就不能完全端着祖宗的碗吃祖宗的饭。自己没有创造、没有贡献。 我们很多的科学发明都是在原始状态,西方大国拿去后它就变成了现代科技。所以我们的文化如果不向前推进,就只有落后,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新的创造。因此,我在80年代初,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把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这就是一个拐点,这就是一个连接点。我们现在更加明确这个现代形态要走向新的伟大复兴。

在历史上,汉代是一次大的复兴,唐代是盛世复兴,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创造的辉煌是了不起的。这次的复兴,必须也应该按照我们的规律。中国人口最多,文化最久远。有着现代的经济实力,各个方面的实力都很强大。 我们的新的复兴应该超过欧洲的文艺复兴,超过汉代的复兴,超过唐代的复兴。

这个要求是非常宏大的,因为它的文化含量,它的文化力度,都要比过去要强,要和它相匹配,我们当代人的这种艺术创造,它所携带的元素,不仅要有古代的,更应该要创造当代的,要有当代的时代标志,有时代的语言符号。不能重复古人的东西,我们必须要有雄心壮志。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转型,意思就是往前应该有一个崭新的形态。如果不借鉴西方的、全世界的东西,还是靠原来的那个东西,想做到这么大的成就,是做不到的。你没有文化资源,不从前人累积的智慧去吸收灵感,怎么能做得到。

凤凰网湖北频道:您的新书《感悟中国画学体系》也在武汉进行了签售和发布会,您当初说创作这本书很重要的初衷是因为现在艺术创作领域当中有很多专业人士其实并不专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周韶华:从洋务运动开始,我们的前辈,他们在要改变中国,变革中国,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有一个误判是认为中国的文化落后。从孙中山到鲁迅到胡适,包括陈独秀,他们都有这样的思想。 所以“五四”青年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时候,这是有利广大民众来接受文化,但却是对历史文化的否定。给中国人造成几代人都没有阅读中国经典的习惯,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老年人也有。 所以这个文化的误判造成了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是新文化运动的负面效应。

凤凰网湖北频道:如您所说,新文化运动虽然推进了中国的民主科学的进程,但是也有一点过度的批判了传统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在传承当中出现了一个断层,您在您的创作当中也是试图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推动它的继续发展和世界化的接受。湖北正在由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您怎么评价和看待湖北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发展现状?

周韶华:从领导层次来说,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注意到了低层次的文化普及,对于高端的、精英的文化是非常忽略的。一个时代不出几个大师,不出几个巨匠,不出几个文豪,那么这个时代应该说是文化的空白。我觉得过去领导对文化发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 不过,近来我觉得有很大的转变,比如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来:“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就抓到问题的实质了。你没有质量、没有高峰这个文化是浅薄的,不能算是一个文化强省、强国。可以说是落后状态的国家的文化,不是先进文化国家的文化。领导人能这样来认识问题,我觉得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现在缺乏大师、缺乏文豪,光有矮子没有高个子怎么行呢?文化强调深厚,强调渊博,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在世界上称得上为真正的文化强国。群众扭扭秧歌跳跳舞就是文化大发展大普及,这个认识太肤浅了。

  •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 编导:徐家兴
  • 责编:余婷
  • 监制:邓兰天
  • 撰稿/采访:余婷 赵阳 胡晗
  • 摄像/摄影:徐家兴 刘金
  • 栏目制作:杨璐 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