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剧院1959年10月建成正式使用,地处解放大道循礼门东侧,紧靠武汉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毗邻市青少年宫、天安(假日)大酒店,环境优雅,交通方便。
湖北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跃,武汉的文演市场也逐渐的扩大。武汉剧院从建国初期建立,到目前已是成果丰硕,这期间经历了深刻的历史变革和文化、经济体制改革。梳理武汉剧院的变迁,也是探寻武汉乃至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蓝图。
武汉剧院1959年10月建成正式使用,地处解放大道循礼门东侧,紧靠武汉繁华的江汉路步行街,毗邻市青少年宫、天安(假日)大酒店,环境优雅,交通方便。观众厅设有软席座椅1,459个。土地面积14.967.72平方米,建筑面积8.480.03平方米,建筑占地5.034.28平方米。 1965年4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剧院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88年5月,国家主席李先念亲临剧院观赏文艺演出。至今仍保持着它在武汉市这个对外开放城市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详细]
刚刚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仅5年的武汉剧院,又被破格上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同批大多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文物中,“生于”1959年的它,是最年轻的。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时间概念上至少应是清末民初以前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建筑、器物很少被列为文物;历史传承上,则多以中国古典风格及历史延续的为主。像武汉剧院这样“年纪”轻、做派又洋化的建筑被列为文物,并不多见。是什么魅力和价值,让武汉剧院这个“小字辈”能与百年“古董”们享受同等待遇?[详细]
恰如悉尼歌剧院之于澳大利亚,巴黎歌剧院之于法国,剧场,从来都是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当仁不让的文化地标。武汉素有“戏窝子”的传统,剧院林立,但如果要评选同样的地标,则首推武汉剧院。车行解放大道,你的目光很容易被一尊高大的毛泽东雕像所吸引,其后在大片的林木掩映之中,一座红色方正的苏联式建筑气派地耸立着——一如它的首次亮相。武汉剧院建成于1959年,系建国初期武汉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剧场,也是武汉市当年最大一座现代化的演剧场,总造价220万元。[详细]
这座占地50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80平方米的苏式剧院,曾是武汉地标。在同批大多有百年历史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它是最年轻的。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时间概念上至少应是清末民初以前的;历史传承上,则多以中国古典风格及历史延续为主。虽为苏式建筑,却是正宗的“武汉造”。设计方是中南建筑设计院。因是中国设计师主导,细部上采用了不少中式装饰,如门口6根立柱上,柱头部分并不需木质建筑那样的牛角状承托,但它偏偏有这种“多此一举”;在宫灯及其他装饰细部上,也有很明显的中式传统图案。[详细]
几位老同志回忆和描述的这些久远、朴实的历史片断,让我们看到了在拓荒年代就开始为武汉文化事业而奔波劳碌的开拓者,以及此后几代文艺工作者执着于文艺事业发展的身影。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普通民众对雨露般文艺演出的渴求和武汉剧院有过的辉煌。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事业的演进既需要时代的投影,也需要个人的作为。[详细]
为什么小投入能有大产出?又为什么大投入却难以产出?我们以为中国演出市场,目前已走到十字路口,面临关键时刻。此时此刻,我们应大声呼吁:我们需要演出市场的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双零”模式![详细]
在演出市场中摸爬滚打近十几二十年的经验告诉王斌:在资讯如此发达,信息如此丰富的今天,只有观众看不到的“尖板眼”,才能吊到观众的胃口。只有一种艺术形式,它一年365天,天天上演,天天爆满,它受知识产权保护,人们只要到纽约去必看它的演出——这就是百老汇音乐剧。[详细]
武汉剧院发展至今,影响了武汉文演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武汉乃至湖北演出市场的变革,我们期待武汉文演市场能有更大更好的发展,也期望武汉剧院也能够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希望武汉剧院依旧在湖北文化强省建设中勇立潮头。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