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武汉的快速发展,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群也真切的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就像武汉的城市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可是,总有那么一些地方似乎时间静止了,还是原来的模样。就像这座城市的某一条老街,某一片被人遗忘的工厂宿舍......
在上世纪70年代,国企工人是那个时代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一切都是国家分配。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批国有企业纷纷改制和倒闭,那个时候的一些小问题,到现在可能就成为了一些人特别期待改变的大问题。图中的白色小本已经泛黄了,它是当时武汉机电厂给员工的住房凭证。工厂为员工修建的员工宿舍,每户二十几个平方米,为的是解决当初支援三线建设的部分工人的住房问题。
武汉市江汉区有一片年久失修的棚户区,它被高楼大厦包围,俨然是城市的孤岛,住在这里的多是机电厂退休的老人。这几排住房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为原武汉机床厂的职工宿舍。现居住于此的84户居民多为原武机厂的职工,如今大多已年近古稀。24.7平米地上是他们30年来“租住”的小家。除了图中这一栋陈旧的楼房,其余的建筑都是红砖砌的一层砖瓦房。虽说破家值万贯,可如今,随着周边的拆迁改造,这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差,住在这里的84户居民也不知道何去何从。
曾经作为福利分配给他们的宿舍,现在却让他们进退不得。因为电线线路的老化,他们基本上都不用大功率的电器,连热水器都不能安装。洗个头也得趁着白天温度高时,在太阳底下简单洗一下。
小卖部的婆婆原是厂里的职工,工厂倒闭后,为了生活的她才做起了小生意。院内的这间小卖部她也经营了几十年,为了方便院内老工友们,她也计划一直开下去。然而,在工厂改制初期很多人却没能像她一样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
低矮的平房被凌乱的电线连接在一起,84户居民也共同在这低矮的平房里度过了三十余载,从青年到暮年。
这84户居民都没有产权,如果今后真的要拆迁,这些居民既盼望又担忧。其中的盼望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搬离这二十多平米的平房子,而担忧是害怕因为没有房屋产权、拆迁后居无定所。
因为这里是一个城中村,周边都在拆迁,治安不是很好,平时也很少有人到院里来,所以屋顶的大黑狗对陌生人都很警惕。
住在这里的虽是工厂退休职工,有一定的退休金,但是大家都是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这里走得动的爹爹婆婆平日里都会想办法挣些钱,比如给新开业的楼盘商店发传单、回收废品......所以白天院子里都很少有人。
陈爹爹今年八十多岁了,是原机床厂最老的员工之一。如今,他和老伴相依为命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一切他已经习惯了。对于能否早点拆迁搬新家,爹爹和年轻人相比,反而显得更坦然一些。
陈爹爹年轻时也参加过抗美援朝,回想起当年在部队里的事,老人很激动,对于现在的生活他也很满足。爹爹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机床厂,当了一名工人,直至退休。
随着年纪的增长,爹爹的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不舒服时他就会坐下来吸一吸氧气。
“房子不在与大小,可是,人老了啊......”住于此处的宋爹爹说。当时厂里说这只是一处过渡房,住了一段时间后,会让他们搬到更好的地方去,可是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原)武机厂倒闭后,房子更是没了下文。 “在武汉,不管在哪里买房子都要好几千一平米,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就买不起啊。”宋爹爹说,他一直想申请廉租房,也多次找了相关部门去咨询,可是对方一直说自己没有申请的资格。
宋爹爹觉得房子实在太小了,便倚着墙根搭了一间小厨房,宋婆婆正在给小孙女做饭吃。
宋爹爹的儿女都在外面上班挣钱,孙女交给两老照看。小孙女今年快两岁了,她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长大。
何婆婆今年也七十好几了,今天就他一个人在家。她说屋子里很潮湿、温度很低,太阳都晒不进屋子里。人的年纪大了,就比较怕冷,像这样出太阳的天气就会在屋外转转,晒晒太阳。
84户家的楼顶都是用这样的油毡布搭建的,大家最怕下雨。这么多年,老人与家人在这老房子里,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风雨不眠夜。
前几年他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现在只有她与她的儿媳妇以及读高中的孙女在一起生活。她最大的愿望是房子能早点拆迁,最好是离孙女学校能近一点。孙女在很远的地方读高中,每天很早就要起来,很晚才能回家,她不想孙女这么辛苦。“搬家或者是换房子这样的事情,我做梦都在想。我们虽然住在城市,但是却连有些农村的条件都不如。”何婆婆说。
何婆婆现在和老伴还有孙子住在一起。她最担心的就是用电安全问题,因为之前这里因为电线线路短路发生过几起火灾,让她很是后怕。这里住的都是老人,一旦失火,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她每天出门基本上都是把家里所有电器的电源关掉。
这间小房间是在他们儿子小的时候和胡爹爹一起搭建的。现在儿子媳妇搬出去了,成了孙子的卧室,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住户的情况基本上都跟她一样,二十几平米的房子里住了好几代人。
“现在国家发展这么快,为啥我们在这过渡房住了35年,我们老两口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希望老有所住。不期待拆迁后房子有多大,有一个温馨的家,儿女回家有一个团聚的地方就好。”这是何婆婆最大的心愿。
图中的何婆婆说,她的一生在不停的搬家,年轻的时候随着工厂的搬迁而搬家,退休后为了生计也不停的搬家。现在老了,搬不动了。
代爹爹一生漂泊在外,几次生病卧床都做梦搬到新家。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住上新房子,然后把新房子留给他的孙子,他就再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每到周末或假期,读大学的孙子都会过来看他们。他们在本来就狭小的房间里摆着一张小床,希望孩子能在家呆的久一点。
吴爹爹是一位残疾人,经医生治疗诊断为精神上的疾病,吴婆婆每天都担心他哪天会不小心走丢。
这是两位老人的晚饭,每天他们就两顿饭。这里既是厨房,又是客厅。
吴婆婆的孩子都已成家,因为家里实在住不下这么多人,孩子们就在外租房。老两口都是残疾人,现在生活还能自理,可年纪大了,身边最好是能有人能照顾。
杨先生这间20平米的房子是他父亲留给他的,他也是在这里成的家,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在这里出生,现在已经长大了。因为这间房子实在是太小了,于是租住在隔壁。杨先生每天都早出晚归,努力挣钱,希望今后能搬到一个大房子里,一家人幸福的生活。
“什么样的条件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当然也希望改改条件。”唐婆婆说,武汉的夏天温度太高,那是最难熬的日子。
詹阿姨今年58岁,丈夫是原机电厂的员工,现在他们一家三口都挤住在这间小房子里。她的儿子已经二十六了,因为没有房子,儿子一直没有结婚。在这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包括了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 墙上有几包草药是她前几天刚抓的,近段时间她觉得身体有些不舒服,为了省钱没敢去大医院检查,自己给自己开方子,煎些中药喝。
棚户区里居民的收入一般都不高,在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但是在他们心中,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仍然是他们最殷切的盼望。
当夜幕降临时,这片棚户区开始热闹起来。住在这里的住户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在一个工厂上班,现在大家都是老邻居,邻里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图中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对于楼房他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他觉得住这里比住楼房更好玩。但院里的老人说自己在这里生活了近半辈子,不希望自己子孙后代还生活在这里。
生活辛苦,生活不易,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水壶里窜出的火红的火苗给这片漆黑的院落带来一丝温暖。
武机厂的宿舍在这里已经有三十五年了,它见证了这座江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院子周边的房子越来越少,也许有一天这里终会变成高楼大厦,对于住在这里的八十四户居民来说,他们希望这一天能早点来到。
COPRIGHT©HB.IFENG.COM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