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监管围剿“老鼠仓”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监管围剿“老鼠仓”监管打击“老鼠仓”进入新一轮高潮,大数据作为捕鼠利器,已经锁定新型“老鼠仓”。工银瑞银交易室副总监胡拓

原标题:监管围剿“老鼠仓”

 

监管打击“老鼠仓”进入新一轮高潮,大数据作为捕鼠利器,已经锁定新型“老鼠仓”。工银瑞银交易室副总监胡拓夫3年时间动用1700万本金获利4200万元,成为新型“老鼠仓”的典型。

事发

深交所大数据平台挖出两个异常账户

深交所监察中心的大数据智能监控平台从2013年正式上线运营。它可以全天处理超过1亿笔的成交记录,还可以在线处理20年以上的数据。2015年4月,两个账户的交易引起了监察人员的关注。两个账户对104只股票先后进行了113次交易,在交易时点和方向上都和某只基金趋同,交易金额高达10亿元。深交所第一时间将线索向中国证监会上报。接到任务的稽查人员说,这是一种新型的“老鼠仓”。

此前的“老鼠仓”基本聚焦基金经理本人,或者是帮助基金经理调研的研究员,提前掌握不公开的信息,私自提前建仓,等着大资金买入、大盘拉升后再减仓获利。但该案却呈现出不同特点,做“老鼠仓”的人群似乎变了,提前并不掌握信息,并非提前建仓,而是同时甚至延后。证监会稽查总队稽查人员表示:“我们当时判断,这个账户交易的未公开信息的来源很可能不是基金经理,很可能从交易室或者一些别的渠道信息来源。”

据悉,在基金买卖股票的链条上,负责执行买卖命令的交易室交易员、负责资金托管的银行工作人员,甚至负责基金净值计算的结算部门,理论上都可能会延后知晓未公开信息,他们都有铤而走险做“老鼠仓”的可能。

在不断地梳理和排查后,稽查人员最终锁定了某基金公司管理交易员的交易室副总监胡某。

暴露

利用就餐和去卫生间机会拿手机下单

涉案人员胡某在2012年至2015年动用资金1700万元交易104只股票共113次,累计交易金额高达10亿元,最终非法获利4200万元。

据证监会稽查总队稽查人员透露:“他是一个交易室副总监的角色,他有权限把他所有的基金经理的交易指令分配下去,分配给每个交易员,所以每个交易员交易了什么股票他也都是能事先看到的,相当于这几千亿盘子的整个交易行为是他一个人可以预知的。他既是管理员,又是发单员,还是操作员,一边管理着别人的钱,几千亿别人的钱不断在交易,另一方面上班的时候拿手机用自己岳父的账户和自己父亲的账户偷偷进行交易,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他都知道,这个行为是比较恶劣的。”

警方介绍,胡某是利用就餐和上卫生间的机会下单买卖的。其交易量之大远非常人所能理解,一个手机电话委托下单2000多笔,另一个手机号委托下单1600多单。

据证监会稽查人员介绍,胡某在赚取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了解,稽查人员在基金公司调查另外一桩案件时,胡某很可能意识到了风声渐紧;当稽查人员接到深交所反映的线索再一次前往该基金公司时,胡某已经辞职了。

2017年1月25日,北京市公安局对胡某执行了逮捕。目前,胡某已被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多种信源证实,涉案人员胡某正是工银瑞信交易室前副总监胡拓夫。

监管

证监会3年核查99起“老鼠仓”线索

从上周末起,监管层打击“老鼠仓”进入高潮。首先证监会公布了近年来的“捕鼠”成果。2014年以来,该会共启动99起“老鼠仓”违法线索核查,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83起,涉案交易金额约800亿元。截至今年5月底,司法机关已经对25名金融资管从业人员作出有罪判决。7月8日,《焦点访谈》播出由证监会牵头、联合公安部制作的专题节目《大数据捕“鼠”记》。7月9日,新华网发表《构筑“老鼠仓”防火墙守住市场秩序底线》的文章,痛批老鼠仓行为。

所谓“老鼠仓”,是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利用因职务便利获取的内幕等未公开信息,违反规定从事相关证券交易,泄露未公开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相关交易,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老鼠仓”行为背离受托责任,侵害委托人的利益,破坏财富管理原则,损害资管行业信誉,历来是稽查执法的重点。

7月7日,公安部官网刊登文章,公安部部署北京市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胡某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犯罪案已侦查终结并被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同时,公安机关正在对一批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犯罪案件依法立案查处。

聚焦

大数据技术成“捕鼠”利器

主流观点认为,近两年来,监管部门“捕鼠”成效初显,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补上了法律法规的漏洞,将“老鼠仓”定为刑事犯罪,提高了违法犯罪的成本。二是升级了“捕鼠”利器,证监部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历史交易数据跟踪拟合、回溯重演,精准锁定了一批可疑账户,掌握了一批异常交易线索。三是执法部门密切配合,使“老鼠仓”犯罪成为继内幕交易之后移送刑事追责比例最高的一类案件,有效震慑了“老鼠仓”行为。

财经评论人叶檀撰文指出,证监会的“捕鼠夹”是大数据。通过对历史交易数据跟踪拟合、回溯重演,市场监察部门精准锁定了一批可疑账户跟随资管产品先买先卖、同进同出的异常交易线索,在密切监控公募基金产品趋同交易的同时,对私募产品、券商资管、专户理财、信托计划、保险投资等各类账户伴生的趋同交易组织案件调查。目前沪深两市的交易监控是“穿透式”的,可以穿过券商直接掌握具体账户的交易明细数据,机构账户的交易明细、个人账户的交易明细纤毫毕现。有了数据,再加上一些算法或模型,账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就非常容易被发现了。

[责任编辑:洪烨]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