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一号”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2020年06月09日 06:20
来源:凤凰网湖北综合
原标题:四潜马里亚纳海沟创多项第一10907米!“海斗一号”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心系海底,梦向深蓝。历经40余天,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
原标题:四潜马里亚纳海沟创多项第一
10907米!“海斗一号”刷新
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右图:“海斗一号”布放过程。(图片由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提供)
心系海底,梦向深蓝。历经40余天,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于6月8日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载誉归来。
“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本航次中,“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4次万米下潜,在高精度深度探测、机械手作业、声学探测与定位、高清视频传输等方面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
作为集探测与作业于一体的万米深潜装备,“海斗一号”在国内首次利用全海深高精度声学定位技术和机载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完成了对“挑战者深渊”最深区域的巡航探测与高精度深度测量,获取了一系列数据资料。
科考队员在布放“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新华社发
同时,借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海深机械手,“海斗一号”多次开展了深渊海底样品抓取、沉积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水样采集等万米深渊坐底作业,并利用高清摄像系统获取了不同作业点的影像资料,为深入研究探索深渊地质环境特点和生物演化机制提供了宝贵素材。
“海斗一号”是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立项支持项目,由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国内十余家优势单位共同研制。自2016年7月项目启动后,“海斗一号”历经两年半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测试验证,于2019年完成实验室总装联调、水池试验、千岛湖湖试和南海4500米阶段性海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海斗一号”研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于4月23日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了海试和试验性应用任务。
“海斗一号”的成功研制、海试与试验性应用,是我国海洋技术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为我国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时代。
新华社沈阳6月8日电(记者王莹包昱涵)
深海激光拉曼探针在深海热液区原位探测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探索神秘“蔚蓝”的“利器” 晒晒我国自主研发深海探测装备
认知、探索深海首先需要探测“利器”,除了“蛟龙”号,我国还有一批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黑科技”。
“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
新概念水下机器人
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和姿态以实现在水中滑行。这一技术让其在水下运行轨迹呈较大“V”字形,仿佛在坐“过山车”,具有大范围、长时间连续海洋环境观测优势。
作业深度:300米至7000米
连续工作时长:几十天至几个月
航行范围:几千公里
任务:将收集到的海水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以及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数据,实时回传至陆地。
战绩:“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在东海、南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完成多次海上试验与应用,累计海上工作6400多天,观测距离16万多公里,获得4.6万多条剖面数据。
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
热液、冷泉是近年来深海研究热点,但要想知道这些流体的准确组分却异常困难。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就像“照妖镜”一般,激光打到目标探测物上就能立即知道其含有何种物质,以及各种物质的浓度如何。
科考队员对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潜标进行维护升级。新华社发
“一照”即知“何方神圣”
战绩:
借助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我国科学家已获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在南海首次观测到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揭示深海“倒置湖”神秘现象……
潜标
实时获取深海“脉搏”
海洋实时观测数据长期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在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立过程中,我国科研人员突破了潜标数据无法长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并将实时传输观测数据的深度由1000米逐步拓展至6000米。
战绩:
2019年,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开始由北斗卫星实时传输潜标数据,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截至目前,由20套潜标和3套大型浮标组成的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已持续稳定运行6年,服务于深海前沿研究、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预报等,特别是实时传输回的数据提高了气候和海洋环境预报精度。
![](http://p3.ifengimg.com/a/2018/1119/dec0fdc295d13d3size58_w391_h306.jpg)
[责任编辑:徐倩倩]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