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帮扶措施 巩固脱贫成果

细化帮扶措施 巩固脱贫成果

10月21日,“宜昌市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在三峡日报社10楼宜昌市新闻发布中心举行。

市扶贫攻坚办主任、市政府扶贫办主任唐厚胜,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万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昌林,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政,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刘溯剑,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代贵介绍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扶贫办: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经过5年奋战,宜昌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建档立卡之初,宜昌有44.25万贫困人口、243个贫困村、5个贫困县。截至2020年4月,省政府先后批准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摘帽,2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401279人。截至2020年6月30日,宜昌精准扶贫信息库内未脱贫339户68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26%,平均每年减贫7.5万人。从普查情况看,剩余贫困人口都能够达到脱贫标准,正在履行脱贫程序,绝对贫困现象在宜昌基本消除。

“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教育扶贫方面,累计资助学生55.72万人次,资助资金8.24亿元,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健康扶贫方面,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四位一体政策,让所有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61672人次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救治,全市未发生一例因病返贫。住房安全保障方面,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消危减土三年行动,建成集中安置点664个,完成扶贫搬迁47475人,8.3万户危房得到改造,解决了26万余人住房安全问题。安全饮水方面,针对宜昌市高山半高山地区缺水实际,通过引水、调水、打井、池池联通等方式,补充高山缺水地区水源水量,累计投入12亿元解决了40.2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投资2.6亿元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安全饮水保障全面加强。

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始终把发展产业、拓展就业作为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市级出台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市财政专列2000万元聚焦40个产业薄弱村,全市扶持贫困户发展和巩固柑橘、茶叶、蔬菜、粮油、药材、小水果等种植业88万亩,培育有带贫能力的农业企业1180家、专业合作社5207个,特色产业累计带动10.9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特色产业带贫率和市场主体带贫率均超过90%。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支持贫困劳动力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就业稳定增收,为70198户贫困家庭提供“3年免息、免抵押”扶贫小额信贷21.5亿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打造“绿净齐富厚和”的生活环境。全市农村交通、通讯、电网、公共服务等全面改善,实现了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市民政局答记者问——

制度衔接“应接尽接” 适度扩面“应保尽保”

问: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主要承担什么职能?近几年在兜底保障方面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万新: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主要承担兜底保障、“三留守”关爱服务等职能。近年来,市民政局紧贴中心,服务大局,聚焦聚力、综合施策,汇聚民政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市民政局先后提请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宜昌市社会救助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宜府办发〔2017〕17号)、《宜昌市“三救助一兜底”三年行动计划》(宜府办发〔2017〕66号)等。2017年开始,在全国民政系统率先开展“三救助一兜底”三年行动,实现社会救助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三年筹资28.92亿元,救助对象172万人次。

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低保兜底。对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不核对经济状况直接按人施保,2020年底前,按人施保对象稳定保障,不予动态退出。同时,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予以保障。

建立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年3月底前调整全市社会救助标准并以市政府名义对外公布,同时按照新标准补差社会救助资金。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建立健全以防“漏保”为重点的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乡镇(街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临时救助100680人次,发放救助金4254万元。将孤寡老人、留守(独居)老人、留守(困境)儿童 、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部纳入关心关爱范围,明确关爱联系人,制定关心关爱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关心关爱服务。同时,畅通市县乡三级民政社会救助24小时求助热线,及时受理和回应困难群众求助信息,确保求助有门、救助及时。

市教育局答记者问——

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100%

问:为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市教育局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昌林: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充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施“行政、教育”双线管理机制,实行控辍保学督导检查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和责任追究制度。

瞄准“开学前”、“开学时”、“考核时”三个节点,保证每个学生按时报到,实行月报告制度,千方百计防止学生辍学。织密织牢控辍保学网,精准掌握返校情况,防止适龄学生辍学,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实现辍学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

持续关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学生、留守学生、特殊家庭子女四类人群,通过建立台账,分类进行帮扶。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农村边远地方及少数学生家庭因条件所限,不能持续或完全无法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有3998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07%,通过赠送流量包、免费提速宽带、提供移动终端等方式,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在线学习一个不少。

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合理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用,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要求各地各校不得随意加深课程难度、增加课时、赶超教学进度或提前结束课程,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不以分数作为唯一指标,不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禁止节假日集体补课,严控考试次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留得住、学得好。

市卫健委答记者问——

卫生资源良性流动 医务人才定向委培

问:据悉,2019年宜昌就已经实现了健康扶贫全覆盖,请问基层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投入?有哪些成效?

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曹政:为方便老百姓“就近看病”,市卫健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14年以来,全市共整合资金2.6亿元,对全市1369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进行了标准化建设。同时将村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实行“八统一”管理模式,部分县市区还探索了“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县、乡、村卫生优质资源的良性流动。

疫情期间,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救护车86辆、心电图监测仪22台、血氧监测仪91台、彩超16台、数字X光机46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3台。

从2014年起,采取“四定”(定向招生、定向委培、定向就业、定向晋升)培养模式,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工程。市、县(各50%)投入4200万元定向培养本土1400名大学生乡村医生。截至目前,共培养大学生村医1275人,毕业上岗779人。实行乡村医生“县聘乡管村用”,委培学生毕业后回当地村卫生室工作不低于5年,期满后可在本县(市、区)范围内流动。乡村医生经招聘考核后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内管理,半医半农身份转变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前后,乡村医生年平均工资由2.8万元提高至4.99万元,35岁以下村医占比由11.5%上升到27.5%,大专学历占比由5.4%上升到31.83%,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数占比由11.6%上升到19.8%。

依托智慧职教云平台,采用“专家网上授课+远程线上学习”形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全市7211名基层医务人员接受了培训,通过专业系统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公卫服务、院感防控能力。

市住建局答记者问——

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应改尽改

问:住房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危房改造作为“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核心指标,宜昌市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进展怎样?成效如何?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刘溯剑:危房关乎人的生命安全,2016以来,宜昌市累计实施危房改造8.3万余户,减少土坯房2.8万余户,投入资金约12.5亿余元,着力解决了26万余人住房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市农村危房应改尽改的总体目标。

2019年,市住建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对全市180382户四类对象的住房安全问题进行逐户排查,并逐户开展住房安全有保障认定;2020年组织各县、市、区、乡镇、村对1535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进行逐户现场核验,通过两轮的排查核验,确保应改尽改。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考之年,我们将对农村危房改造的对象范围、政策落实、质量把控等情况进行全面“回头看”,把这项民生工程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持续巩固治理成果,确保群众住上安全住房,不仅要“住有所居”,更要“住有宜居”。

市水利和湖泊局答记者问——

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100%

问:水利部门围绕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主要做了哪些工作?目前宜昌市贫困人口整体饮水状况怎么样?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代贵:市水利和湖泊局按照“不落一户、不掉一人”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市共投入12亿元,建成农村供水工程5万多处,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100%,集中供水率达92.9%,自来水普及率达90.6%。按照《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脱贫标准,全市264.9万农村人口饮水全部达标,40.2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将安全饮水巩固提升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因地制宜,扎实推进,集中力量攻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实施跨境调水补水,着力补齐边远、边界地区饮水短板,确保全面完成任务。

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绘制供水管网路线图,建立供水台账。在摸清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取水方式、饮水是否安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同时把每个贫困户的饮水情况与扶贫部门的数据保持动态对接,为全市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精准识别、方案制定和达标验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面推行“四方联签制”,每解决一户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必须有户主、村委会、水厂或驻村工作队、乡镇签字认可。市水利和湖泊局主要领导分片包县,带队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督导。连续三年组织专家开展工程质量专项稽查,不定期电话抽查群众用水情况,严防弄虚作假。全市建成10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每年落实水质检测经费400万元,严格执行水厂自检、县级巡检、市级抽检和卫生部门督检“四道防线”,确保水质安全。

以“专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行”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管护公司化改革。全市百人以上的供水工程2421处全部纳入改革范畴,已组建公司90个,覆盖供水人口148.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7%。已全面核定农村供水水价,实施水费收缴工作,水费收缴率达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