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 武汉谋变“大而强”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
2月27日上午,武汉市2021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215个项目、3305.4亿元投资额,吹响了牛年项目建设的“冲锋号”。
重大项目建设,是武汉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动力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稳增长、保发展的“压舱石”。
从光谷东湖科学城起步区一期建设现场,到东西湖益海嘉里水稻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工地……处处可见升腾的气场、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武汉市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的序幕,由此拉开。
经济扩能:瞄准2.4万亿 跑赢“耐力赛”
刚刚过去的2020年,武汉打赢了气吞山河的抗疫大战,抵御了历年罕见的洪水大汛,经受了艰苦卓绝的疫后大考。
封控时间长、重启时间晚、疫情影响大……在2020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断崖式下跌40.5%的情况下,武汉搏杀二季度,单季基本打平;冲刺三季度,强势转正;决战四季度,全年好于预期。2020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城市前十。
武汉有信心——经历疫情淬炼,城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武汉有压力——2020年,苏州GDP冲上2万亿元规模,成为全国继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之后,第6个过2万亿元的城市。而成都、杭州、武汉、南京紧随其后,经济规模依次相差均在千亿元左右,竞争态势胶着。
武汉有责任——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武汉之于湖北,相当于上海之于长三角,旗帜鲜明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落实省委“一主引领”要求,武汉必须全力解决“大而不强”问题,全面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大武汉”向“强武汉”迈进。
武汉之强,首先要强在经济总量上。
为打造全国经济中心,武汉市在《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实施意见(2021—2025)》(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实现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在全国城市中争先进位。
《意见》提出,到2021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7600亿元,增长12%;2022年19100亿元,增长7%左右;2023年20700亿元,增长7%左右;2024年22300亿元,增长6.5%左右;2025年24000亿元,增长6.5%左右。
产业提质:新旧动能加快“接力跑”
武汉之强,要强在产业质量上。
武汉产业体系完备、工业实力雄厚,有“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生命健康等9大支柱产业“顶天立地”;有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峥嵘初现”;还有电磁能、量子信息、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5大未来产业着眼未来。
经过多年培育,“965”产业梯队发展思路十分清晰:支柱产业今天“挑大梁”,新兴产业明天见成效,未来产业谋划“先手棋”,三者有机更新、迭代升级、依次发力,才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
武汉产业结构同样存在产业链不够长、附加值不够高等突出问题。《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经济中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能级、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在支柱产业上,武汉将做大做强9大支柱产业集群,实施三大产业工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工程化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行“链长制”,构建“一链一网”,制定“一链一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完整性;实施技改提能工程,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在新兴产业上,武汉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长江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等6大新兴产业。到2025年,五大产业基地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
在未来产业上,武汉将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聚焦电磁能、量子信息、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等5大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有机更新、迭代升级。到2025年,在未来产业领域培育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武汉市还将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建设高速智能信息网络、存算一体数据中心、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5大数字“新基建”,发展“光芯屏端网云智”7大数字新产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3大数字“新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武汉立志,用3年时间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2025年成为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辐射拓圈:“城圈群带”绘出“同心圆”
武汉之强,还要强在辐射带动上。
煌煌武汉,两江交汇。如果以江汉交汇形成的南岸嘴为中心、以经济辐射为半径画圆,就可以清晰看到武汉经济发展的成长年轮。
在市内,“一城”协同发展:以“两江四岸”为核心的武汉主城区,正在抓紧建设亮点区域,完善核心功能,提升经济密度,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光谷、车谷、网谷和长江新区为代表的“四副”,则在加快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提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网络安全、临空经济、航天航运、未来产业等核心功能,成为武汉产业发展的主引擎;以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为代表的新城区,一边加快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一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在市际,“一圈”合唱共舞。《意见》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加快武汉城市圈交通轴、产业轴、服务轴、生态轴的互联互通。
看交通联通,将提速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和武汉至周边城市射线高速公路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1小时通勤圈;看产业协作,将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武汉新港建设为抓手,完善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平台共享、人才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看服务共享,将推动教育、医疗、社保、文化、旅游等同城化发展;看生态环保,将推动建立长江、汉江、梁子湖等跨区域河湖生态协同治理机制。
在省际,“一群”加速一体化。《意见》提出,将完善长江中游省会城市会商机制,加强与长沙、合肥、南昌等城市的协作互动,合力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在全国,“一带”加强联动发展。《意见》提出,将强化武汉的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地位,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联动发展,共同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