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1957年之前,长江、汉水阻隔了武汉三镇,形成“地为形所限,人与货难迁”的困难局面,三镇人民、货物往来,只能借助船舶,一旦遭遇大风大浪,也只余“隔江相望两茫茫”。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而1957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武汉连一气,龟蛇在两边”,三镇不仅互相连通,往来便利,更有“山青深浅杂,云白卷舒妍”的美妙景色以供欣赏,风光无限、明艳动人。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以上诗句均出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生的《闻长江大桥成喜赋》,寥寥数句,不仅道破长江建成前后,三镇格局、交通运输的对比变化,勾勒两岸明艳亮丽的风光景色,更流露出他对长江大桥无限赞美的欣喜热切之情。

不如从一首朗朗上口、意蕴深长的古体诗,先来认识革命先辈董必武。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1886年3月5日,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黄安县(如今的红安县),他先后考取秀才,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而后在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积极转变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陈潭秋等同志于1920年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董必武先生(图源网络)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董必武先生作为湖北省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开创性会议。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名优秀战士,他不断学习,攻读马列著作;他团结力量,培养大批骨干;他不畏千难万险,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党和国家领导工作中贡献甚多。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中共一大纪念馆(图源网络)

他是我国法制先行者。在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身为法治先行者,基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他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健全、完善人民民主法制,加强法制建设与宣传。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图源网络

他还是一名诗人,一生留下诗作1300余首。借诗抒发“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的革命抱负;用“远念延安诸努力,奋飞不得亦思齐”承载对延安的思念与革命乐观态度;晚年缠绵病榻作出《九十初度》,将革命理想融入“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中,弥留之际依旧坚定信念,心系党与国家。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我们同样能从诗中,窥见历史,感受万物变迁。

如同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闻长江大桥成喜赋》,仿佛置身1957年,亲眼见证这一伟大工程的诞生,与当时的人民感同身受,满怀感激与激动。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桥常见,但是将公路与铁路融为一体的桥可不多见。上层公路,车辆川流不息,下层铁路,搭载无数异乡游子。这条“铁路桥”不仅沟通武汉三镇,更打通全国南北的交通阻塞。

得益于它的修建,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才得以真正连通,形成广为人知的“京广铁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南北铁路交通大动脉。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岁月如梭,历经60余载的长江大桥,如今风华依旧。

“攒尖顶亭式”的桥头堡仍然美丽灵秀,栏杆上的镂空花板还是栩栩如生。站在桥上,用手丈量,触摸品味,仿佛与60年前的设计师隔空对望,好似能读懂他们的建筑语言与美学思想。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长江大桥无疑是结实的——单日通行车流量达到10万次,火车达300余列,甚至遭受过70余次轮船撞击,仍旧“纹丝不动,扎实得很”;构成桥身的21285吨钢梁,支撑桥体的8个桥墩无一丝裂纹,不弯曲也不变形,就连百万枚铆钉都毫不松动。这是令人自豪、惊叹的工程建筑,也是当之无愧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它开辟了世界桥梁建设史的新篇章。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随着科技的发展,长江大桥更漂亮也更宜逛。白天,我们乘上公交车,从武昌“飞跃”到汉口,透过窗口,眺望长江的粼粼波光;而每当夜晚降临,长江大桥会变个模样,放下严肃,刷上一层绚丽灯光,与远处鹦鹉洲大桥遥相呼应,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忍不住掏出手机,定格这份美丽。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闲来无事,也能随时上桥散步,数数来往轮船荡出的波纹,赏赏两岸独特的旖旎风光;亦或是兴致来了,花上一两块搭乘轮渡,用上半小时,从黄鹤楼码头晃晃悠悠荡到晴川码头,在扑面而来的江风中,吹散心头疲惫,送回武汉伢儿时记忆。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除了长江大桥外,董必武先生还与学校颇有渊源;除了法治先行者、诗人外,董必武先生还是一名教育家。

以“朴、诚、勇、毅”为校训,他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校于1920年3月正式招生,只为启迪学生新思想,引导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将革命思想种子洒进万千学子心中。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如今的私立武汉中学校已经化身“私立武汉中学旧址纪念馆”,作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用来陈列校史与董必武先生的生平展。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建筑整体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破损的墙面、柱子一一修复如初;复原校政厅与三间教室,以作室内展览;当年建校的校门仍然保存完好,也能从中窥得一丝历史风貌。纪念馆对外开放,欢迎八方学子前来探讨、学习、感悟。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绕着旧址,多走几步,橙红色的建筑就这么闯进眼帘。那是现今的武汉中学,它延续董老的创学校训与精神思想,哺育一代代莘莘学子。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橙红色的建筑外墙,热烈张扬,与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学子格外相配。校内绿树成荫,高大林立,又带着一丝古朴味道。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在学习日前来游览,能听到教室中传来洪亮的朗朗读书声,也能看到围绕操场,跑步运动的学生。在冬日暖阳的映照下,他们脸上的欢乐与灿烂清晰可见。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浩荡长江风正起,美丽蛇山鹰翱翔,千古方俊竞徜徉,革命火种播四方,成就青春梦想”。这座以城市命名的学校,这所将历史与现代融合的中学,蕴含红色精神,承载着光荣过去,相信在继承与发扬的优秀基础上,武汉中学与其中的师生也将谱写光荣未来。

我们歌颂革命先辈,我们传承革命精神,我们借助伟大人物、历史史实、实体建筑,更深刻地剖析武昌,重新认知武汉。不流于表面,将思想单纯局限于一个地名或人名,而是发掘他们背后故事,找寻相同点并将之串联。

如此,才能感同身受,铭记历史。如此,武昌古城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能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诗词古城 | 从董老笔下的长江 重新遇见古城武昌

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来源:武昌古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