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履职谱写新篇 担当尽责彰显作为——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综述

依法履职谱写新篇 担当尽责彰显作为——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综述

原标题:依法履职谱写新篇 担当尽责彰显作为——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五年工作综述

来源:长江日报

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联席会。

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联席会。

在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武汉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条例(草案)》立法调研。

在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武汉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条例(草案)》立法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公检法机关办案质量阅卷评查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公检法机关办案质量阅卷评查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三进”活动推进暨经验交流会。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三进”活动推进暨经验交流会。

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建筑业中的人大代表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建筑业中的人大代表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

2020年初抗击疫情中,人大代表在村湾卡口值守,测量体温。

2020年初抗击疫情中,人大代表在村湾卡口值守,测量体温。

过去的五年,是武汉历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的五年,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市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人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依法履职、善作善成,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 立法篇

2017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共制定法规11件、修订法规5件,集中修改法规47件次、废止法规11件,为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 “四个聚焦”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衔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做到“四个聚焦”。

聚焦疫情防控立法。2020年初,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紧要关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关于依法全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的决定》,助推全市疫情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根据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慈善促进、大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新增为立法调研项目。

聚焦民生保障立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民生领域立法。2017年修订《武汉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对未成年担任视频主播、校园欺凌、特殊未成年人(如残疾、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保护等作出规定,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2021年制定《武汉市供水条例》,推进城乡供水用水一体化,保障供水用水安全和质量,维护用户和供水单位合法权益。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2021年启动制定《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还制定、修订《武汉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武汉市控制吸烟条例》等法规,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

聚焦生态文明立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2017年运用“小快灵”立法方式,仅用半年时间制定并颁布仅有17条的《武汉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在全国率先出台防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污染江河湖泊的地方性法规。2019年制定《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办法》,规定最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打造美丽武汉。2020年出台《武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填补我市防治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立法空白。2021年启动制定《武汉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推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制定、修订《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条例》《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规。

聚焦市域治理立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助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2019年落实党的十九大“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要求,出台全国省会城市首部多元化解纠纷法规——《武汉市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2021年制定《武汉市控制和查处违法建设条例》,适应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维护城市建设秩序。还制定、修订《武汉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武汉市禁毒条例》等法规。

· 探索开展协同立法 助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加强城市圈人大的协同、协商和协作,积极探索开展区域协同立法,以法治力量助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21年4月7日,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武汉召开,讨论通过《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框架协议》《武汉城市圈人大立法项目协同办法》。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武汉城市圈9城市和襄阳市、宜昌市人大常委会还就区域协同立法工作展开热烈研讨。

为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发挥武汉“一主引领”作用,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开展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助力城市圈同城化建设。组织召开区域协同立法联席会议,牵头制定协同立法工作制度,开展协同立法工作调研和理论研究。

2022年,武汉城市圈将协同开展公共交通管理立法,此举将成城市圈区域协同立法的“破题之作”。

· 坚持“开门立法” 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拓宽公众参与立法渠道,使立法更好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立法项目建议公开征集、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专题调研、专家论证、立法听证等“开门立法”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深化代表参与立法,发挥代表主体作用。设立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民意直通车”作用。开展立法协商,积极听取市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组织的立法意见。

2017年,硚口区六角亭街被市人大常委会“相中”,成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当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修订《武汉市街道办事处条例》调研时,六角亭街办事处负责人反映了基层一线的呼声和建议,有些内容得到采纳。当年,还有江岸区法院、江汉区检察院、汉阳区总工会等单位成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每件法规草案都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意见,扩大了立法的群众基础。

加强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出台《地方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工作规则》,围绕修订物业管理条例、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等法规,举行立法听证会、座谈会,邀请相关方表达各自利益诉求,发挥立法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作用。

强化立法工作全周期管理。报请市委转发《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的实施意见》,提出覆盖立法各环节的48条工作举措;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立法协调、表决前评估等6项立法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压实责任链条。

· 高频次多领域清理法规 让“无谓证明”不再困扰群众

“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在本市或者外地用血后,办理退还用血费手续,不再需要开与献血者关系的证明。”2019年6月21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废止《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等16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8月,随着决定公布实施,“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多项无谓证明在武汉将不用再开。

除了与献血者关系的证明外,在这次涉及证明事项的法规清理后,不用再开的证明还有:设计、制作、发布涉及专利的广告主,不再需要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专利广告证明;申请或者投标从事线路经营,不必向市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机构提交资信证明;申请、举荐见义勇为人员,不再需要提供受益人、见证人或者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民政部门等提供的证明等。

五年来,围绕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市落实、国家重要法律法规在我市实施、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在我市构建,市人大常委会对涉及民法典、行政处罚、长江生态保护、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化营商环境、军民融合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先后组织开展7轮专项清理,统筹进行立、改、废,维护法治统一。

■ 监督篇

2017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听取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86个,检查21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4次,督办大会议案14件,推动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助力全市改革发展。

· 服务发展大局 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力

为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痛点问题,2021年9月15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

招商惠企政策获得感如何更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如何更高?城市投资配套服务如何更优、“高效办成一件事”如何推进更快?专题询问现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市人大代表等询问人向市政府相关部门发问、直奔问题,推动相关方面认清短板、改进工作。

“十四五”规划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好这项规划,对武汉加快疫后重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调研,听取各方意见,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2020年5月,这项工作拉开序幕。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6个调研组,吸纳专家智库参加,围绕区域规划、农业、科教文卫、公共财政、公共卫生等多个专题,深入开展调研。

2020年11月18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坚定城市发展定位不动摇。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规划编制符合人民所盼”……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审议、积极建言。相关工作形成的调研报告和专家意见书,为编制规划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工作建议,为政府高站位、高标准编制五年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1年初,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武汉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近五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督办“吸引百万大学生在汉创业创新”“加快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建设”等议案,听取计划执行、重大项目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工作报告。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地方政府债券化解工作监督,听取政府债务管理、精准扶贫等工作报告,持续开展“助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等7件环保领域法律实施情况开展检查,听取审议实施“四水共治”行动计划、基本生态线管理等工作报告。

· 回应人民期盼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17年11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开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专题询问。“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如何规划新建医院解决新居民区就医”“如何整治过度医疗行为”,专题询问现场,每个问题无不与群众健康息息相关。

2019年1月,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列入大会议案。“背街小巷环境怎么整治?”“城市管理如何实现智慧化?”面对提问,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2019年7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形象”专题询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查找城市管理短板,促进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年来,市政府认真办理议案,研究处理专题询问审议意见,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全市3万余栋房屋立面焕然一新,65条水体提质整治完毕,新建公园、游园362万平方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9月16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稳岗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发言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全面分析我市稳岗就业的新形势新需求,提出了加强部门联动、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升青年就业质量等11条意见建议。

发展养老事业,中央有要求,社会有需求,人民有期盼。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大力督办《关于提升能力水平,加快推进武汉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案》,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队,多次调研养老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督促补短板、强弱项,并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工作。

以监督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还大力督办“加快健康武汉发展”议案,听取审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医改制度改革、药品管理法实施等工作情况报告;听取审议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等工作报告;督办“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议案,检查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等。

· 完善办案质量检查机制 促进公正司法

加强司法工作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密切关注新形势下司法工作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对司法监督工作的新期待,在精准监督上下功夫、在有效监督上显作为,形成了具有鲜明武汉特色的监督模式。

办案质量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是人大监督司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公检法机关办案质量检查报告,每两年对三机关案件办理情况进行抽查。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改进监督方式,增加了抽查案件数量,以人大的外部监督推动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管、改进办案工作。当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案件抽查中确定各类案件181件,数量比往年增加一倍,案件类型基本全覆盖。

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健全办案质量检查机制,确保真查问题、查真问题。邀请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大代表、法学学者以及资深律师等43人参与阅卷,人数为历年之最。受检单位一致反映,评查意见准确,整改建议中肯。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还听取审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法治政府建设、行政复议、法院执行、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等工作报告,检查禁毒条例、养犬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 看好政府“钱袋子” 国有资产监督实现制度化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逐步构筑起以立法规范预算编制、完善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报告制度、组建专家库开展初步审查、成立预算联网监督中心、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等为关键环节的“链式”预算监督体系。

“真正把钱花在民生上、刀刃上。”2019年7月30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审议全市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政府会过“紧日子”,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市人大常委会预算监督网络中心,可实时查询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账”收支情况。该中心于2016年底正式启用,近年来不断推进部门信息集聚和市区互联,让预算监督更便捷高效。“联网系统为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撑,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市人大代表刘成奎说。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政府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并负有管理职责,人大负有国有资产监督职责。2018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和市属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这是我市首次晒出国有资产“家底”。随后,市区迅速建立政府向人大报告国有资产制度,标志着我市人大对国有资产实现全口径全覆盖监督。

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增加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公信力,对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人大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 决定篇

· 抓住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

依法作出决定 把市委的主张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抓住关系我市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问题,依法作出决定15项,把市委的主张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

为落实市委决策部署,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关于促进和保障城市亮点区块建设的决定》和《关于授权市人民政府为加强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规定临时性行政措施的决定》。两项决定的出台,确保世界一流城市亮点区块的规划建设于法有据,也让重大事项决定权这一法定职权从制度到实践层面,一步步由虚变实。

法院“执行难”问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2018年,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加强和规范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健全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完善执行工作联动机制,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多、影响广、治理难,严重侵犯了群众合法权益。2021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全面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决定》,组织动员全市力量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打出重拳。

2021年11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决议提出,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全市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年度学习计划,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纳入市属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还就加强政府投资计划审查监督、加快全域旅游大发展等作出相关决定决议,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 代表工作篇

· 创新开展代表“三进”活动 积极推进解决企业群众各类问题

“房子终于办到证了,心里踏实了!”家住江花社区九旬居民黄忠汉拿到刚办好的不动产权证,激动不已。在汉阳区人大代表的推动下,2020年底,江花社区曾经面临办证难题的居民陆续办理并拿到不动产权证。

如何发挥好人大代表在武汉疫后重振发展中的作用?2020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创造性地开展代表“三进”活动,发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企业、进社区(村)、进选举单位(选区),听取意见、解决问题。

明确“进”的主题,聚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营商环境、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代表小组活动,推动解决企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进”的效果,健全代表收集意见分层处理机制,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回复。

在江岸区袁家墩小区,人大代表在“三进”活动中收集二次供水改造问题后,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加快解决。2020年10月,小区居民陆续用上了新建供水泵房供来的自来水,小区“美丽街区”建设也顺利完工。

2021年7月,在青山区人大代表的推动下,中国一冶高新技术产业园协调产权方下属单位组建工作专班,投入资金,启动停车位扩充工程,增添地下停车位,解决了员工停车难问题。

通过连续两年的代表“三进”活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小组共开展活动7000余次,31000多人次代表参加活动,代表反映问题6700多条,全部按层级交有关单位办理。该项工作获评全省“十大创新工作”,成为我市代表工作新品牌。

· 人大代表“线上+线下”履职 代表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展代表履职平台,指导各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工作室、代表联络站建设,健全代表接待登记、群众意见处理反馈等工作制度,通过“人民议事厅”、代表接待群众日等多种方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和表达渠道。

“人大代表总在身边,有求必应,就像热心街坊。”在汉阳区鹦鹉街杨泗社区金江公寓小区,居民对选区人大代表赞不绝口。在汉阳区人大代表的推动下,2021年3月,该小区搭了十多年的违建拆了,腾出的空间将建设公共健身区。这一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汉阳区创新建设的“云上代表工作室”。

2020年,汉阳区人大常委会将代表建议网上办理系统与武汉“微邻里”平台对接,在云上建立起代表工作室,人大代表进入武汉微邻里社区议事厅,“全时段”收集意见,“一键转”形成建议,一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迎刃而解。

目前,我市在街道、社区(村)等共建立代表工作室、代表联络站1100多个。同时,指导各区通过门户网站、社区“微邻里”、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代表直通车”等网络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模式,代表联系群众、听取意见的渠道不断拓宽。

· 大力督办代表建议 让代表建议“落地有声”

“一年来,419件代表建议按时完成办理答复,办理成效明显。”2021年11月1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以来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这一年,市政府强力办理代表建议,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成效可喜:新建绿地736公顷、各类公园74个、绿道84公里,推动实现107项“一事联办”,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73万人……

提出对各方面工作建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神圣权利。本届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代表建议督办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创新督办方式,加大督办力度,注重办理实效——

落实领衔督办制度,主任会议成员每人每年领衔督办2至3件代表建议,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加强分类重点督办,每年走访2至3家代表建议承办数量较多的单位,听取办理工作汇报,加强督促检查;召开“代表建议办理面对面”汇报会,每年安排2至3家承办单位面对面向代表报告办理进展情况,听取代表评议,回答代表询问;坚持办理情况反馈制度,向代表发放意见征询表,广泛征集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加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回头看”,促进代表建议办理落实。

五年来,市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提出的1800多件代表建议,各承办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全部按要求答复代表,推动解决了一批事关发展和民生的突出问题。

■ 同心战疫篇

· 紧要关头展现担当作为 汇聚同心战疫的人大力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面临历史大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三镇打响。

2020年2月17日晚,在疫情防控最紧要关头,市人大常委会连夜召开会议,作出《关于依法全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的决定》,授权市政府采取临时性应急管理措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工作。

抗击疫情,人大代表责无旁贷。2020年3月3日,市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作用的意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独特优势,汇聚同心战疫的人大力量。在市人大常委会号召下,全市41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听党指挥、快速响应,在抗疫中当先锋、作表率,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疫情突如其来,如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20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采取市区人大联动方式开展,推动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络,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

党中央出台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是武汉疫后重振的重要契机。为此,市人大常委会组建5个调研组,围绕财税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摸实情、找症结、寻良策,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带队,围绕“加快建设数字武汉”“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修复建设”“发挥社区在基层治理中作用”“加快武汉生物产业发展”“疫后发展法治保障”5个重点课题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市委决策提供了参考。

市人大常委会还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推动政策落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听取审议复工复产复市、稳岗就业等工作报告,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 自身建设篇

· 紧扣“四个机关”定位 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

· 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落实“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组织理论学习80余次,举办专题读书班3期。

严格执行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召开重要会议、开展重要活动、作出重大决定,都向市委请示报告后再进入法定程序。本届以来,共向市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130余件次,发挥常委会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

· 不断健全人大议事规则和工作制度

依法办事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有效管用为标准,先后开展“制度建设年”“制度执行年”活动,对常委会76项制度、机关51项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并做好立改废工作,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

2021年6月9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武汉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规范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行为;为适应机构改革新形势,增加相关内容;对会风会纪、议事程序等作出新规定。

制定《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议案工作规程》,创新大会议案办理监督机制,成为促进和完善市人代会议案办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修订《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办理办法》,形成监督工作闭环。首次起草《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贯彻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完善人大的议事制度和工作程序。

· 实施专项改革 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改革创新是人大工作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人大工作机制创新”专项改革为抓手,完成改革任务15项,包括: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质效、建立审议意见办理质量评价机制等,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履职能力。组织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专题学习培训班,围绕传达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宪法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等,举办常委会专题讲座35期,举办集中培训班15期。

加强人大智库建设。建立市人大常委会咨询专家库,设立立法顾问、内务司法、财经、城建环保、预算5个咨询组,聘请专家67名,为依法履职提供智力支持。2021年5月18日,在《武汉市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修订草案)》专家论证会上,与会的咨询专家库立法顾问、预算专家和高校院所教授就条例修订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