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 1月11日,在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彭胜坤作《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系统回顾2021年武汉检察工作,全面总结过去五年检察履职成效。
全市检察机关通过理念变革、深化改革,形成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基本布局。承担并高质量完成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12项全国性改革试点任务,汉阳区检察院在全国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会上交流智慧检务与认罪认罚融合发展经验。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解除“查扣冻”资金1.38亿元助企业放手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检察机关制定服务保障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的16条具体措施,组织开展“服务保障非公经济发展”“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专项工作,在服务与监督中“安商暖企”。
开展涉市场主体案件查封扣押冻结措施专项监督,对认为财产性强制措施不合法或必要性不足的,依法提出纠正意见或解除、调整建议20件,解除“查扣冻”资金1.38亿元,返还被扣押款物2078.56万元,为企业解绊,促放手发展。
加大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力度,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批捕180人,起诉183人。市检察院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版权局构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
加大公益保护力度
全年提起公益诉讼4733件
履行“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这一职责,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5年来,全市检察机关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733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4628件,民事公益诉讼105件。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3804件,行政机关回复整改率99%,绝大多数问题在诉前得以解决。
坚持突出公益诉讼办案重点,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加大公益保护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安全生产、公共卫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公益损害问题立案671件,探索拓展公益诉讼范围。
针对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滥用问题开展专项监督,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联合治理塑料污染,推动落实“限塑令”。
推进诉源治理
5年发出263件检察建议解决社会治理难痛点问题
推进检察环节的诉源治理,结合办案中发现的社会治理问题,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263件,推动解决社会治理难点痛点问题。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对长期信访、难以了结的1269件申诉案件,通过检察听证、领导包案等措施促进依法解决。“荆楚楷模”硚口区检察院检察官杜丽华总结出“一转二访三机制”信访工作方法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
将学习“红色历史”与守护“红色资源”相结合,协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事检察机关,办理涉及红色资源的公益诉讼案件44件,捍卫英烈尊严,赓续红色血脉。
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开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制作的《〈是心动啊〉防范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公益MV》等29部新媒体作品获评全国性奖项。
办案注重“法、理、情”
全市3个案例被最高检列为指导性案例
强化精品意识,提升办案质效。五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诉讼监督、公益诉讼、控告申诉等各类案件48.5万件,无论是办理重大案件,还是群众身边的“小案”,都注重公正文明司法,注重法、理、情结合,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武汉某投资公司等骗取调解书虚假诉讼监督案、湖北某房地产公司申请执行监督案等3个案例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另有78个案例被最高检、省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中,检察机关不仅制发检察建议,还积极跟进关注检察建议采纳、违法行为纠正、当事人程序及实体权利保护的后续情况,实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