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政府账本”中读懂力度与温度

从2022年“政府账本”中读懂力度与温度

青山江滩作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首个“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的生态江滩。我市积极统筹资金,大力支持青山江滩闸口改造及景观提升和青山湿地生态综合整治,着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郊野滨江特色的休闲游憩空间。图为青山江滩的秀丽景色。

青山江滩作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汉首个“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的生态江滩。我市积极统筹资金,大力支持青山江滩闸口改造及景观提升和青山湿地生态综合整治,着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郊野滨江特色的休闲游憩空间。图为青山江滩的秀丽景色。

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系统设备制造部全自动化的SMT生产线在全速运转。

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系统设备制造部全自动化的SMT生产线在全速运转。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022年12月24日,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正式投入使用,大汉阳片区有了首家三甲儿童医院。

2022年12月24日,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正式投入使用,大汉阳片区有了首家三甲儿童医院。

武汉儿童医院 供图

武汉月湖畔宛如“银色梯田”的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武汉月湖畔宛如“银色梯田”的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航拍

“龟背地”上建起来的紫薇都市田园。

“龟背地”上建起来的紫薇都市田园。

长江青年城“学子留汉”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应聘咨询。

长江青年城“学子留汉”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应聘咨询。

长江日报记者冷靖华 摄

武汉河湖水环境越来越好,成为市民假日休闲好去处。

武汉河湖水环境越来越好,成为市民假日休闲好去处。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政府账本折射民生之治。

2022年,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疫情持续反复、极端高温干旱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动财力下沉,大力支持稳定经济增长,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全市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

过去一年,武汉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压减和收回存量资金137亿元,全部用于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整优化支出结构,2022年全市民生支出173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7%,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纾困惠企,全年退税减税降费721亿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新的一年,武汉市财税部门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扎实做好财税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武汉作出新的贡献。

■ 稳增长

财税政策持续加力,高质量发展信心足

作为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重头戏”,2022年4月1日起,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在我市正式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及时到账,对我们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武汉鑫隆德商贸有限公司是首批完成留抵退税的小微企业之一,得益于政策的全面实施,公司第一时间获得留抵退税款,解了燃眉之急。过去的一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为市场主体注入了资金“活水”,让企业增强了发展信心。

——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建立退税直达快享机制,全年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524亿元,为2021年的2.6倍。

——落实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其他减税降费政策,顶格减征“六税两费”,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新增减税降费159亿元。

——执行社保惠企政策,扩大缓缴社保费范围,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38亿元。

稳字当头,武汉财税政策持续加力,新政策带来新变化。通过打好退税、减税、缓税、降费“组合拳”,全年退税减税降费721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7万余户,缓解了市场主体资金压力,增强了发展后劲。

在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下,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的中航锂电一期项目,眼下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作为我市首个大型新能源电池企业基地,该项目建成后主要配套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等应用领域。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转出新动能。落实制造业技改补贴等扶持政策,投入资金50.4亿元,支持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217个传统产业项目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孕育新生机。综合运用财政奖补、基金投资等方式,安排资金52.3亿元,推进信科智慧光网、中航锂电一期等新兴产业项目实施,支持烽火创新谷等25个产业园建设,培育产业发展新引擎。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2022年武汉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统筹资金91.9亿元,支持湖北实验室、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行,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落实创业创新和人才培育等扶持政策,投入资金38.1亿元,支持新建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10万平方米,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补,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据统计,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所在。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该公司申请并获得3000万元纾困贷款,财政贴息87万元,助力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2022年12月,该公司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中国“光纤环第一股”。

——完善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双轮驱动”机制,创建全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统筹资金40亿元,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纾困贷款805亿元、政策性担保贷款141亿元、“过桥”续贷4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5.7万户。

——安排资金16.7亿元,支持“小进规”“小进限”“专精特新”和服务业领军企业发展壮大。

——落实承租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房屋租金减免政策,降低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9亿元。

——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提高中小微企业采购预留份额比例,中小微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的86%。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落实省、市加快消费恢复提振措施,投入资金达56.5亿元。

——支持发放新能源汽车购车大礼包,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投放“惠购湖北”等消费券,举办“春潮型动”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支持楚河汉街、武汉天地等11处消费场所升级改造,培育汉口北、汉正街等直播电商集聚区,打造一批品牌连锁便利店,挖掘新型消费潜力。

——落实财政奖补政策,支持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中欧班列、阳逻港联运拓展线路和常态化运营,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提升对外贸易水平。

■ 增福祉

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民为中心,过去一年,武汉牢牢把握住“人”的标尺,织起一张“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幸福网”。

2022年,武汉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投入资金257.4亿元,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升。

——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支持实施“学子留汉”工程,开展职工技能培训29.4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8.5亿元。

——聚力提升社保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支持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和养老、医疗、失业三险扩面,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城乡低保、优待抚恤等保障标准,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我市城市低保标准连续第19次提标,由每人每月870元提高至910元;农村低保标准连续第15次提标,由每人每月730元提高至780元。

——围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落实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建成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9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165个,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4028户。

——强化粮油、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保供稳价支持,实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惠及55万人次。

2022年12月24日,武汉儿童医院西院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妇幼保健院开诊,服务周边约200万人口。2022年,武汉投入资金245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

——支持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建设,建成市儿童医院西院等6家三级医院新院区,新改扩建9家区级疾控机构。

——提高基本公卫服务保障标准,支持实施“323”攻坚行动,免费开展心脑血管、癌症等慢性疾病筛查。

——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和市级统筹,将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扩大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强化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免费开展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和检测设备更新。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22年,武汉投入资金321.5亿元,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高标准落实各学段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政策,随迁子女就学与户籍子女享受同等待遇,惠及学生130万人。

——支持65所中小学、幼儿园新改扩建,12所“公参民”义务教育学校回归公办,落实907所普惠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培育17所领航高中、21所特色高中,提升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力度。支持高水平实训基地和优质特色专业群建设,免除在籍中职学生学费。支持江大科创大楼、武商院马影河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兑现在汉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奖补资金,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落实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惠及学生23万人次。

2022年12月28日,武汉又一座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正式惊艳亮相,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展出绘画、书法、雕塑、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2022年,武汉投入资金43.5亿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推动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支持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中心书城建成投用,启动建设武汉图书馆新馆,改造修缮江汉关钟楼、武汉剧院、歌舞剧院等场馆,建成开放30家城市书房。

——落实文化惠民奖补政策,支持免费开放285家公共文化场馆,举办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盛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创作《母亲》《鹤归来》等一批汉派文艺精品,开展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1630场。

——围绕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支持100余处户外体育设施建成开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免费青少年冬夏令营。

“在这里住了好些年,政府实施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计划,使我们小区旧貌换新颜!”冬日暖阳下,武汉汉阳区桃花岛城市花园一期居民纷纷表示,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过去一年,武汉安排资金233.6亿元,支持市民居住环境提升。

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指导意见,统筹用好财政资金,支持改造老旧小区428个,惠及16.7万户居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落实低收入困难家庭租赁补贴等政策,解决1.3万名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住房问题。

■ 提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擦亮生态宜居品牌

2022年12月30日上午9时28分,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北延线(前川线)一期、16号线二期工程同步开通初期运营。此举意味着,武汉地铁运营里程达到460公里,加上49公里有轨电车里程,武汉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509公里。武汉统筹资金272.2亿元,支持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道路网通行效率和承载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武大、武阳高速等重大工程建成,友谊大道快速路、额头湾立交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武汉城市路网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刚搬来时这里比较荒,路两旁都是随意停放的私家车。现在路修好了,去江滩公园也更方便了。”留汉工作的江苏人苏晴说。一年前,建港路还是一条“断头路”,到晴川大道即止,不能直通江边;一年后,路通了,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围绕打造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武汉投入资金32.1亿元,支持建成烽火路等100条微循环路,打通兴国北路等24条断头路,改造70公里慢行路,提升交通畅达水平。

杨泗港都市T台昔日是机器轰鸣的“工业码头”,通过更新改造,现在已是充满活力的“水岸秀场”,都市T台长约2公里,建设面积22公顷,突出水、岸、滩、城、人和谐共生,集防洪、亲水、景观三大功能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的好去处。过去的一年,围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武汉投入资金143.7亿元,支持绍兴片、利北社区片等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建成海绵城市63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0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47公里。

“微笑精灵”回来了!波光粼粼的长江江面上,三五成群的江豚,逐浪戏水,翻滚腾跃。这一幕被武汉市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徐建利、陶飞等人用手机记录了下来。据目测判断,这一长江江豚群体约有8头,在江面嬉戏长达5分钟后向上游阳逻方向游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生态功能的提升,不仅让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更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实打实的“绿色动能”,武汉坚持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围绕提升城市排污防涝能力,不断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资金80.9亿元,支持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攻坚行动,落实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长江“十年禁渔”补贴政策,完成49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汤逊湖、南湖、巡司河等污水治理和龙王嘴、阳逻污水处理厂等建设。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投入资金21.2亿元,推进传统行业节能技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开展工业生产、扬尘等污染源整治。

——着力提升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投入资金22.8亿元,支持长山口垃圾处理、千子山固废处置等项目建设,新增垃圾分类收集屋303座。

——“推门见绿,吃完饭就能到公园遛个弯!”家住青山的市民王女士谈起武汉的园林绿化赞不绝口,“以前总羡慕别人在汉口江滩游玩锻炼,现在我们一出门就是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江滩,水清岸绿,各种休闲廊亭错落有致,上世纪70年代粮食码头工业遗址完整保留,特有老红钢城记忆。”2022年,武汉落实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等补偿政策,安排资金27.2亿元,推进湿地花城建设,建成岱山文化公园等各类公园102个、绿道100公里、小微湿地13处。

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资金102.5亿元,助力“三农”事业健康发展,武汉交出一张张值得点赞鼓劲的乡村振兴答卷。

——围绕发展精致农业,支持现代种业、“菜篮子”、农科创、“农业+”四大优势产业链加快发展,建设21个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13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和50个农产品保鲜冷链物流设施。

——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支持新建13.6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提升计划,开展农业生产抗旱救灾,促进粮食稳产。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快递进村”工程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73公里、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1844个。

——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218个美丽乡村项目。近日,“2022武汉十大和美乡村”评选活动结果揭晓,黄陂区凤凰寨村、新洲区陈田村、江夏区高峰村、蔡甸区龙霓山村等10个乡村从近百个参选村落中脱颖而出。

■ 加效能

深入推进财政改革,提升依法理财水平

晒资金、晒政策、晒绩效,武汉市围绕打造“阳光财政”,大力推进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全面亮出“财政账本”。据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发布的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武汉市政府财政透明度在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5。

不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健全市和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政管理体制,完成公共文化、生态环境等9个公共服务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坚持财力向困难区倾斜,建立可持续的财力保障机制。

始终坚持“节用裕民”,出台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10条措施、加强楼堂馆所项目预算管理9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压减和收回存量资金137亿元,全部用于民生兜底等重点支出。

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强化市直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聚焦纾困惠企、城市建设、基本民生等领域,组织对26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推进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17类48项惠民惠农补贴纳入“一卡通”管理,实现直达基层、惠企利民;组织全市3274家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控制度,开展惠民资金、厉行节约、粮食购销、会计信息等31项专项治理和检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贺亮 通讯员黄志敏 李小娟 黄茹萍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