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评NO.36 | 雷霆出击斩断“医保套现”黑手 百姓“救命钱”如何保住?
站内

锋评NO.36 | 雷霆出击斩断“医保套现”黑手 百姓“救命钱”如何保住?

近日,央视揭秘武汉多家医保定点药店“医保套现”和“回流药”乱象,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医保局迅速部署湖北省严打倒卖“回流药”等违法行为,涉事的马应龙(彭刘杨路店)等3家药店暂停医保结算。3月29日14时,“供货商”罗某被武汉市新洲区警方依法控制。

一条潜滋暗长的“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伸向群众“救命钱”的黑手被斩断,也再一次敲响了防“医保套现”乱象的警钟。

药店违规出售处方药,参保人到药店刷医保购药后倒卖,“中间人”以低价收药再通过地下渠道转手卖给医疗机构赚差价,最后层层加价的药物“回流”到患者的手中。一盒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收药人以492元一盒左右的成本收购,经过4个中间人,到患者手里时已经卖到了800元甚至850元。这条“黑色产业链”不仅侵蚀着公共利益,更是从承担着医药费重负的家庭吸血。

“低价买,高价卖”是最朴素的市场规律,为了谋求利益,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个主体都选择了遵循“游戏规则”,而突破法律底线。对于参保人而言,利用医保统筹买药再进行倒卖,从短期来看几乎是无本万利的好事,但实则也是在透支自己未来的看病资金储备,长远来看同样是“医保套现”的受害者。收药人在链条上凭借渠道倒卖获利,看似成为了“赢家”,但医保资金流失的恶果终将波及到体系中的每一个人,自然也包括这些收药人。

药店违规出售处方药冒着“高风险”寻求“高回报”的背后,是对利润的盲目追求,也是药品零售业内恶性竞争导致的恶果。企业盲目开店的成本变成盈利压力向下层层摊派到门店,导致一些药店为了完成虚高的销售目标而冒险开假处方售药情况的出现。

作为“假处方”的提供方,此番涉事的成都成华东升医院则是钻了互联网医院开电子处方的空子。“凭借处方才能购入处方药”的规定,将处方作为处方药流出的一道关卡,而技术迭代开启的“新时代”下监管的缺位,却让电子处方成了“卖药工具”,给了医院与药店“一丘之貉”的机会。审核“秒过”的电子处方为处方药的流出开闸放水,医院与药店“互利共赢”,置公共利益于不顾。

斩断“黑色产业链”,要对链条上各个环节的相关主体加强监管。

加强执法,规范互联网医院开方操作,严格落实互联网诊疗规定。按照我国互联网诊疗相关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在线复诊时,医师也应当掌握病历资料,才可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过程由谁监督?违规开方的违法成本如果低到忽略不计,那么所谓的规定便毫无管理作用。对处方审核不可形同虚设,医疗机构盲目追逐单量而将医疗安全红线踩在脚下的乱象必须禁止。

加强监管,破除互联网医院与药店之间的利益勾结。互联网医院违规开具电子处方为药店出售处方药开“通行证”。互联网医院利用新技术大量涌现,但没有及时跟上技术更迭的监管缺位导致的隐患,却让人对互联网医院的经营权限打上问号。如何平衡“便利”与“安全”?技术带来的隐患或许仍需利用技术的力量来解决,利用医保大数据对每一份处方药的去向进行监管,对异常超量购药行为及时警报,让相关部门及时介入。

加强监督,对“医保套现”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和严格处置,达到威慑作用。此次央视曝光引起广泛关注,各相关部门、地方及时响应,以雷霆之力斩断了一条黑色产业链,对潜在的不法分子起到了强有力的威慑作用。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在全国部署开展利用药品追溯码打击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问题的专项行动,从3月到12月底,将分三个阶段,打击一批违法违规的定点医药机构、药贩子和职业骗保人,推动实现源头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守牢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市场规律之下,总有人为了一己私利铤而走险。唯有加强执法、监管和监督,在市场规律的趋利行为与公共利益之间竖起一道高墙,守护的不仅是人民健康,更是一份安全感。

资料参考:央视新闻、公开资料

点击查看往期:荆楚热点 锋评万象

推荐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