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对外开放 武汉向粤港澳大湾区学什么?

高水平对外开放 武汉向粤港澳大湾区学什么?

原标题:高水平对外开放,武汉向粤港澳大湾区学什么?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力撑“小企业”

长江日报讯(记者雷心蕊)制度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化营商环境……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也成为武汉市党政干部重要的学习对象和考察目的地。

■ 率先实行产业转型升级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在世界版图中,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世界四大湾区。

国内通讯终端领域首家上市企业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创立。

当记者问到当年创业为什么选择深圳时,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回答道,因为深圳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重镇,手机、电视、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量居全国之首,产品走俏国际市场。

同时,该项目投资金额大,TCL难以独自承担。深圳作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项目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中国企业从国际公司那里“买”到真正的“核心技术”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李东生决定:让TCL自主启动8.5带线液晶面板项目——华星光电。

国家部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鼎力支持。该项目被纳入国家平板显示产业规划布局。深圳市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50%的股本投资;液晶面板技术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在厂房建设资金上给予支持。

■ 鼓励高新企业落户

重点培育“专精特新”

大湾区企业具有创新性强、成长性高的特点。区域内“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庞大,且整体质量优异,包括华为、大疆、格力等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发展,与地方产业基础、营商环境、政策助力密不可分。大湾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领跑,一方面得益于产业根基深厚,孕育出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后备力量,一方面又与当地企业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关系密切。

“深圳是一座梦想之城。”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这样形容道。

“还记得1995年刚创业的时候,没有厂房、没有固定资产,也拿不到银行贷款,发展很困难。深圳当时设立的‘深高新投’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让我们站稳了脚跟。”王传福回忆。

十多年前,比亚迪首批纯电动大巴在深圳上路,不被看好、饱受质疑。在巨大压力下,深圳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制定标准,给比亚迪先行先试的机会,在全球率先实现电动车规模化、商业化运营。

如今,比亚迪在2022年营收超过4200亿元,已吸纳就业60万人,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3.8万项、授权专利2.6万项。

■ 武汉正在追赶、学习大湾区的长处

这一点,从湖北南下深圳创业,又返回武汉投资建厂的方先明先生最有感触,他带着已经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的深圳万测试验设备有限公司,重回武汉开始新的创业。

“虽然我们在国内领先于行业第二名企业有两三个亿,但是实际上要实现国产高端测试仪器的目标还非常远大。”方先明说,企业发展需要更多人才,武汉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向武汉江夏区招商办递交材料后,2020年一期工程正式投产,第二年就实现了两亿元的产值。”

他告诉记者,2021年武汉发布的《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就是全国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

“武汉给我的感觉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追赶大湾区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并且带动周边地市飞速发展。”TCL华星光电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