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成为创新人才储备 大咖学者探讨科普教育发展前沿

让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成为创新人才储备 大咖学者探讨科普教育发展前沿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该如何推荐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该如何贯通式培养?

10月21日上午,“2023东湖论坛”科普系列论坛之一的科普教育发展前沿论坛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永和、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主任黄芳分别做出报告,共同探讨科普教育的发展问题。

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根基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突破口,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大计。正如郑永和教授在论坛分享中所说:“我们想要得到创新的人才,就必须要用创新的模式来进行。”长期的应试教育导向导致实验教学等方面比较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解题能力强,而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较弱,使得学生长期的思维停留在记忆、刷题、应试的过程中,这一过程从小学持续到大学甚至研究生,这时突然对他提出“创新能力”的要求,将几乎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永和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永和

因此,当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亟待更新。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希望培养具有未来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所谓“科学家潜质”,是不满足于知识,而是知识、方法、思想精神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最值得关注的阶段性素养,重点在于兴趣、观察、描述、实践这些关键词,而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

科普不再是高台教化,不再是给孩子们讲拓展知识。陈征副教授表示:“把知识还原回认知过程,把知识还原到应用场景。”科普是用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融入教育和社会发展,让科学和社会互动起来,让科学技术真正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

转变如何发生?郑永和教授表示,科学教育的工作应当从体系出发,要有改革的思想。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首先要让科学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才能汇聚学校的资源、整合校外的资源,才能将其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另外,要安排对教师队伍的专门培训,对校园内的科技教师有统一的规划和激励,需要“一校一策”式的安排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内容。第三,是要多学科交叉,如信息科技、工程技术等课程,在课程设计落地时提前规划考虑。

主题报告结束后举行了以“中小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难题与路径”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鸿、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陆建伟、格方乐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青促会会员焦郑姗参与讨论。

让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成为创新人才储备 大咖学者探讨科普教育发展前沿

科教育才,创新远航。本次论坛围绕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的交流和碰撞,助力国家进一步扩大专业科普人才队伍,对如何为科普工作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文:袁苑 图:朱叶 通讯员:王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