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行动“摸底”长江渔业资源 助力“长江大保护”

专项行动“摸底”长江渔业资源 助力“长江大保护”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为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出的药方,如今长江安澜,水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0月22日上午,以首届“东湖论坛”为载体,“科技赋能 水生万物——2023长江水生生物保护论坛”围绕长江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水环境生态保护与发展等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作主旨报告《渔业转型的中国智慧与长江大保护》。桂建芳院士表示,渔业是几千年来中国文明发展的智慧,“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推动渔业“从捕到养”向“从养到护”转型发展,以此来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

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由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一项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如何评估“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效果?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在报告中分享的农业财政专项“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行动的主要结果与结论给出了答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

据介绍,该专项行动通过对长江全流域,包括从源头到河口、干流及八大支流,以及两湖(洞庭湖、鄱阳湖)范围进行为期5年的专项调查研究,掌握长江鱼类资源状况、长江水质情况、水域结构等项目的最新情况,调查结果可以为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础。

实施至今,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据农业农村部于近日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2年)》显示,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土著鱼类193种,比2020年(同监测点位)增加25种。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约1249头,与2017年相比,数量增加23.4%,年均增长率4.3%。四大家鱼、刀鲚等资源恢复明显,刀鲚能够溯河洄游至历史最远水域洞庭湖。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明确了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方向,比如一些保护地水域可能也需要长期性的休渔,以及消落区、栖息地需要恢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表示,调查结果能够为长江生态保护的方向奠定基础。

论坛现场,“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首倡者曹文宣院士通过视频再度发出倡议。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稳步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量呈恢复态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所提升,呼吁各方力量广泛加入,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共同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擘画蓝图。

(图文:袁苑 通讯员:苏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