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正值2024湖北省两会召开之际,据省科技厅消息,2023年湖北5人当选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2人、中国工程院3人。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武汉大学刘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新增的5名院士涵盖了机械与运载工程、农业、地学和技术科学等领域,科研成果已经在多个领域转化应用。
倪四道院士
倪四道,地球物理学者。1970年8月生,籍贯江苏徐州,汉族。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4年回国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和《地球物理学报》等期刊编委。
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项目等资助下,带领团队聚焦地球内部界面特征与地球动力学效应等科学问题,提出多指标震相识别与正反演理论方法体系,在地球内部界面复杂形态和精细结构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在《Nature》《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物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Science》期刊的展望(Perspective)栏目关注。入选2021、2022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刘胜院士
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涉及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LED、微传感器及电力电子IGBT 等芯片封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IEEE国际电子封装学会杰出技术成就奖(全球每年1人,国内首人)、2009年中国电子学会特别成就奖、1997年国际微电子及封装学会(IMAPS)技术贡献奖、1995年美国总统教授奖(当年30人),1999年入选首批国家杰青(海外)项目(当年仅7人)。发表SCI论文424篇、SCI他引66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英文4部),授权发明专利196件。
刘胜热爱祖国、治学严谨。早期研究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设计方法,成绩斐然。在国外求学时认识到国家在芯片封装领域落后现状和预感未来发展需要,毅然转入新兴的芯片封装领域,1993年在中国共同发起IEEE芯片封装顶级国际会议,推动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封装行业与国际接轨。2006年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已为国内培养博硕士130余人,为改变我国芯片封装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陈学东院士
陈学东,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院士长期从事机械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面向我国高端装备发展战略,攻克了尖端仪器减振动、重载装备增强度、超精装备控精度的系统技术难题,发明了准零刚度减振器;研制了大型重载结构动力学设计-模态试验平台,用于世界首台极地超深钻机等;发明了纳米精度运动工作台技术,用于国产封装光刻机和制造光刻机,为我国装备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SCI论文103篇,出版专著2部,获授权中外发明专利134项、软著30项、标准4项。2021年获评首批湖北省特级专家、2022年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3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高端装备动力学设计与控制团队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方向之一,秉持“团结、敬业、务实、担当”的理念,立足育人、立志攻坚、立身实践。团队负责人为陈学东,成员包括教授6人、在站博士后4人、硕博研究生76人。团队自组建以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与控制,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或课题近百项。相关成果支撑了国家重大装备研制和重大战略工程,满足了国家急需,分别于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
金梅林院士
40余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金梅林院士始终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阐明病原致病与免疫机制,解决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创制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等精准生物防控产品,实现成果转化并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承担科研任务43项,主持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课题29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2项、临床批件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9件、国际专利2件。建立行业和地方标准14项。发表SCI论文229篇,他引4324次,H指数34,其中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NAS、Nat.Commun.等杂志发表论文159篇;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4部。自研成果转让59项/次,转让经费2.2亿元(合同),已到账4432万元。成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养殖业增效577亿元。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一2项,排二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排一3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排一)。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北三八红旗手等荣誉16项。
张献龙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院士长期致力于棉花生物工程与育种研究,30多年来,他率先绘制陆地棉和海岛棉参考基因组,解析棉花遗传资源的演化规律,为开展精准设计育种提供“路标”。创建棉花体细胞杂交和植株再生技术,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开辟了资源创制新途径;创新棉花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体系,有效提升了我国棉花育种效率,引领世界棉花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发展。
利用生物育种新技术,实现高产与优质协同改良,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24个,其中国审品种5个,累计推广2500多万亩。主动服务棉花主产区生产重大需求,聚合优质与多抗基因,育成‘华棉702’等4个(含合作育成)适宜新疆种植的优质、多抗机采棉品种,解决了新疆棉花育种中多种抗性性状难以聚合的问题。
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Plant Cell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62篇,居棉花领域世界第一,H指数71。2014年以来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近3年棉花领域唯一“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当选“国际棉花基因组计划”主席,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
(通讯员:沈科 丘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