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匠心出品“金圆子” 日销千余斤炸出中国年味
站内

四十年匠心出品“金圆子” 日销千余斤炸出中国年味

原标题:四十年匠心出品“金圆子”,日销千余斤炸出中国年味

“炸圆子的香气飘起来,年就到了。”这句老话道出了无数人对春节的眷恋。对很多武汉人来说,吃上口口是肉、鲜香弹牙的圆子,是过年必须有的仪式感。1月28日的除夕,汉阳三青路上的油香烟火气里,66岁的陈来喜师傅正带着女儿女婿,在热气蒸腾的灶台前续写着“来喜圆子”的年味故事。从街头作坊到日销千斤的“网红老店”,陈来喜用四十年光阴,将手掌间的肉馅揉搓成武汉人舌尖上的中国年味。

来喜圆子

凭口碑起家,从灶台学徒到“圆子大王”

1月28日,当记者来到来喜圆子私房菜馆的时候,陈来喜师傅正在给肉馅加调料。案台上,刚剁好的肉馅泛着粉润的光泽,再加入了葱花、姜末、胡椒粉等调味料后,一起放入机器搅拌。同时他抄起葫芦瓢舀水,手腕轻抖着将清水匀速淋入。“水多了圆子散,水少了口感柴,这分寸我琢磨了四十年。”陈来喜颇为自得地介绍着做圆子肉馅的经验。他眼睛盯着肉馅,手上的动作也不曾停,嘴里和记者唠起了往事。

1985年,17岁的陈来喜在生产大队帮厨时与炸圆子结缘。他至今记得师傅的训诫:“炸圆子要过三道关——肉要摔得韧,油要控得准,火要看得稳。”为练就“一捏成型”的绝活,他曾在寒冬腊月里反复揉搓冰凉的肉馅,手指冻得通红也不肯停歇。出师后,每逢村里有人办酒宴请他,必点的菜就有一道炸圆子。

正在准备肉馅的陈来喜

“以前逢年过节就在街边租个临时门面或者支个临时灶台,喊家里人帮着打下手。但揉馅、调味、炸制的关键活儿,还得自己盯着才踏实。”靠着真材实料的口碑,来喜圆子的名头越传越远,成了远近有名的“圆子大王”,而慕名购买的人也越来越多。陈来喜抬手指了指店内店外表示,有了一大批固定客户后,他就正式在三青路上开起了门店——来喜圆子私房菜馆。

一捏一刮间,四十年匠艺生辉

说话间,一大盆肉馅已经备好,而一大锅金黄的热油也准备就绪。“下锅咯!”随着陈师傅一声招呼,后厨瞬间沸腾起来。

只见他左手抓起肉馅,虎口轻旋挤出圆球,同时右手手指微微弯曲,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上一刮,再顺势一捏,一个圆圆的肉丸子变成型了。下一秒,圆子划出弧线跃入油锅,迎来了金色油液的热烈欢迎。陈师傅动作熟练,左右手上下翻飞,一个肉圆子一秒钟便成型下锅,转眼间便漂浮了满满一锅圆子。

圆子下锅

“现在刚下锅,油温不宜太高,差不多保持100多度,利于圆子成型。”陈来喜抄起长筷轻拨,锅中近三百颗圆子齐齐转圈,表皮渐成琥珀色,“定型要小火,但起酥得猛火,大火猛油炸透圆子,保证其外酥里嫩,差十度就不是那个味。”

油锅中圆子

随着时间推移,在满心期待中,第一锅圆子终于起锅了。记者近前一看,一枚枚乒乓球大小的圆子,色泽金黄,圆润好看,泛着诱人的光。齿尖轻咬,酥脆外皮下迸出弹嫩的肉粒,姜末的辛香混着葱花的清甜在舌尖漫开。既有鱼肉的嫩滑,也有猪肉的弹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只要武汉人还惦记,我们的灶火就不会熄”

“我们平时就做私房菜,偶尔炸些圆子配菜。但每年进入腊月中旬后,我们店就会停掉堂食业务,所有人手开始全力炸圆子。”一旁帮父亲处理肉馅的女儿陈娜说,“除了主力产品炸肉圆子外,我们还会炸鱼圆子、炸鱼块、炸藕夹、肉糕等传统年味食品,也会腌制一些腊鱼腊肉香肠,供有需要的街坊邻居购买。”在陈娜的指引下,记者看到店外店内有不少货架,上面已经挂满了各种腊味,层层货架上构成一幅中国年味长卷:悬着的腊肠泛着琥珀光泽,竹匾里摞成小山的鱼糕飘出鲜香,铁丝架上垂挂的腌鱼正往下滴着油珠,所有的腊味看上去都让人不觉唇齿一香。

腌制的香肠和腊鱼

收银台前忽然响起爽利的笑声,穿绛红羽绒服的老主顾李大姐正在核对购买清单:“老规矩,肉圆子二十斤打底。”她告诉记者,自己已连续多年在这儿办年货了,如今全家年夜饭必备三样:炸圆子、炸藕夹和腊肉菜薹。“自家留五斤,剩下的走亲访友分一圈,连外地的表侄吃了都要我再寄一份。”对于老陈家的各种腊味年货,李大姐赞不绝口。

陈来喜的外孙

陈来喜的外孙捧着烫手的圆子边吹边吃,油渍在羽绒服上晕开点点金斑。老人没有责怪,眼角的皱纹里盛满笑意:“只要武汉人还惦记这口老味道,我们的灶火就不会熄。”

除夕的风混着油香吹向万家灯火,四十载光阴,尽在这滚沸的油锅中翻涌成中国年味。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

推荐5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