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仲裁“名家访谈”|肖永平:借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 武仲有望成为国际仲裁优选地
湖北
湖北 > 资讯 > 独家 > 正文
站内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肖永平:借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 武仲有望成为国际仲裁优选地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肖永平:借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 武仲有望成为国际仲裁优选地

汇聚智库力量,探索新质生产力。武汉仲裁委员会(武汉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武仲)联合凤凰网湖北开设《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栏目,共同探索践行法治的中国方案、仲裁智慧,共同展现法学理论与实践、武汉仲裁发展成果。本期以“武汉如何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主题,邀请的嘉宾是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永平。

肖永平,武汉仲裁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体育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贸摩擦法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仲裁法修订草案优化制度 助力涉外法律服务质效提升

在我国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202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紧跟国际仲裁发展趋势,吸纳通行规则,聚焦完善涉外仲裁制度的核心需求。

肖永平教授认为《修订草案》通过制度创新与国际接轨,对完善我国仲裁制度并构建更完备的涉外法律体系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健全涉外仲裁制度增设“仲裁地”制度,与国际规则接轨,拓宽涉外仲裁范围(如国际投资、体育争议),支持仲裁机构国际化布局,增强中国仲裁的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优化仲裁程序明确网络仲裁效力,明确仲裁程序细节(如缩短撤销裁决时限、完善送达制度等),提升仲裁效率和便利性。

强化监管与透明度规范仲裁机构治理,拓宽仲裁员聘任渠道,引入国际专业人才,统一司法审查标准,增强仲裁公信力和公正性。

服务国家战略对接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如RCEP),助力自贸试验区发展,吸引国际法律资源,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填补仲裁领域短板,加强与其他法律(如民事诉讼法、海商法)协同,推动中外仲裁机构合作,促进中国法律服务业国际化。

“《修订草案》通过制度创新与国际接轨,不仅解决了原有法律滞后于实践的问题,将在完善涉外法律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开放战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肖教授表示。

栉风沐雨三十年 商事仲裁为国际化营商环境赋能添彩

中国商事仲裁事业历经30年发展,30年来,中国商事仲裁事业通过制度创新、国际化布局、高效解纷和社会治理协同,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柱。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案件规模与全球影响力上,更在于通过仲裁实践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随着仲裁法修订的落地和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深化,中国仲裁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肖永平教授表示,中国商事仲裁通过增设“仲裁地”制度、明确临时仲裁规则、扩大涉外范围等措施,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并与司法协同发展,保障裁决终局性与执行力。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涉外仲裁司法审查案件中,95%以上的裁决得到承认与执行,彰显了仲裁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北京、上海作为全球十大仲裁地之一,累计处理涉“一带一路”案件3389件,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而在自贸试验区引入境外机构,也进一步增强了国际吸引力。

仲裁效率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全国仲裁机构累计处理案件超500万件,总标的额达8万亿元,案件量年均增长15%。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案件处理周期缩短30%以上。作为非诉解纷的核心机制,仲裁在预防潜在矛盾、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吸引外资和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全国近10万名仲裁从业人员和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外仲裁员队伍,为中国仲裁机构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了独特的‘东方经验’。”肖永平教授认为,随着《仲裁法》修订的落地和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的深化,中国仲裁必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全球经济合作。

借力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 武仲有望成为国际仲裁优选地

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武仲依托长江经济带核心地位,构建涵盖数字经济、国际商事、航运能源等领域的专业化仲裁体系,与多地仲裁委共建跨区域协作网络。并借助高校优质法学资源,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积极融入全球仲裁体系,与国际机构建立联合调解与培训机制,发起“长江经济带国际商事仲裁联盟”,获批“武汉国际仲裁中心”。 武仲推出国内首个《网上仲裁服务规范》,实现全流程线上化,“云仲裁”处理案件数万件,推动繁简分流,小额案件处理效率提升50%。

“武仲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与推广,发布《数据争议仲裁规则》,填补区域空白。联合国际统一司法协会推动跨境争议解决标准融合。设立‘一带一路’仲裁院,与中国港澳台及新加坡、瑞典等地建立协作机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障。持续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成立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构建“诉讼+调解+仲裁”联动模式,在自贸区内试点‘特别仲裁’制度。” 肖永平教授表示。

未来,建议武仲持续深化高校合作,扩大涉外仲裁人才储备;拓展“临时仲裁”适用范围;加强与国际组织联动参与规则修订;优化跨境数据争议解决机制,抢占数字经济治理高地。肖永平教授认为,武仲凭借区位、专业、国际化和技术优势,已成为中国仲裁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将来有望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球”的国际仲裁优选地。

与高校携手 共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新高地

肖永平教授认为,仲裁机构与高校可在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多维度创新,打破传统教育壁垒,构建“理论—实践—国际”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双方可共建专业学位项目,将仲裁实务融入课程体系,结合“高校理论+机构实践”,定向选拔跨学科人才,并开发与国际仲裁规则接轨的课程内容。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模拟仲裁庭竞赛等多样化模式,强化学生的实务能力,并通过双导师制和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深度参与案件管理与文书起草等实务工作。

为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合作可引入国际仲裁机构资源,选派学生赴海外实习,增强跨境案件处理能力。此外,借助数字技术开设远程仲裁课程,探索仲裁员资格认证与高校学分互认机制,有效缩短学生职业成长周期。肖永平教授表示,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中国涉外法治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也为推动中国仲裁走向全球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还可进一步深化学分互认与跨国联合学位等新模式,全面提升中国仲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往期回顾: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法治护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仲裁大有可为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袁发强: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武汉仲裁委加速提升国际公信力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毛晓飞: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武汉仲裁委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Peter Corne:打造区域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武汉未来可期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 黄进: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武汉仲裁委潜力无限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吴汉东:打造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优选地武汉大有可为

推荐3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