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毛乐礼: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武汉仲裁可借力中国香港经验推进国际化
湖北
湖北 > 资讯 > 独家 > 正文
站内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毛乐礼: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武汉仲裁可借力中国香港经验推进国际化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毛乐礼: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武汉仲裁可借力中国香港经验推进国际化

汇聚智库力量,探索新质生产力。武汉仲裁委员会(武汉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武仲)联合凤凰网湖北开设《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栏目,共同探索践行法治的中国方案、仲裁智慧,共同展现法学理论与实践、武汉仲裁发展成果。本期特邀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毛乐礼资深大律师,围绕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涉外经济纠纷解决、国际商事仲裁优势及武汉仲裁国际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嘉宾简介:

毛乐礼于2000年取得香港大律师执业资格,并于2016年获委任为资深大律师,执业范围非常广泛,擅长民事诉讼、公司法及国际事务等领域,他亦是一名新加坡注册外国律师,在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拥有出庭发言权。毛乐礼曾于2018至2021年间,担任高等法院暂委法官,并自2021年10月起获委任为原讼法庭特委法官。

解纷新格局:国际仲裁护航企业“出海”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涉外经济纠纷亦呈现多元化趋势。“国际商事仲裁是处理跨境争议的其中一个最受欢迎的方式,可灵活地解决复杂的跨境争议,减省时间及成本。”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毛乐礼指出,股权投资争议、国际贸易摩擦、海事纠纷及知识产权争端已成为涉外经济纠纷主要类型,此类纠纷因涉及主体多元(如国内外企业、政府机构)、语言及跨境法律适用差异,对争议解决机制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毛乐礼强调,国际商事仲裁特有的制度优势,首先是由当事人意思主导,可以自主选定仲裁机构,按照双方同意的方式选任仲裁员;其次是独立公正性,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独立于双方,亦可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仲裁员,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纠纷;第三是保密性,仲裁程序通常不公开,有利于保护商业机密。

制度优势与人才支撑:中国香港仲裁经验的启示

“一个成熟的仲裁法律体系为跨境争议解决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毛乐礼在访谈中介绍,香港《仲裁条例》(第609章)允许香港的法院就境内外仲裁裁决在香港强制执行,香港的仲裁裁决可在《纽约公约》170多个缔约国执行,与内地亦有互相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

在毛乐礼看来,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普通法制度与司法独立运作的优势尤为凸显。“香港的法律从业者普遍具备两文三语能力,既熟悉内地文化,又与海外司法管辖区紧密联系,是国际仲裁的理想中立点。”他进一步指出,香港大律师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及内地社会商业文化,使法律个案处理起来事半功倍。这种法律基础的高度成熟,不仅增强了国际商事主体对香港仲裁的信任,也为内地完善涉外仲裁规则、拓展国际司法协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独立稳健的法律制度和普通法背景是处理涉外纠纷的核心优势。同时,双语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联系和文化了解,助力仲裁员有效应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程序。这些优势不仅为香港仲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强了国际商事主体对香港仲裁的信任,也为内地仲裁发展、完善涉外仲裁规则、拓展国际司法协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合作新路径:汉港共育人才、深化培训与交流

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专业且高素质的仲裁员是保障仲裁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处理国际商事仲裁案件的仲裁员须具备民商事等不同法律范畴的专业知识,例如公司法、银行法、商事法、知识产权法、离岸及国际事务,以及如何在不同司法管辖区执行仲裁裁决等。”毛乐礼指出,除了扎实的法律功底外,良好的辩论技巧、谈判及解难能力也非常重要,能助力仲裁员找出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评估纠纷风险,组织双方调解争取最大利益。此外,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同样不容忽视,精通中英文的仲裁员可无缝处理多语言案件,而具备科技、建筑等专业背景者,则更能精准破解技术类纠纷难点。

2021年11月,“鄂港合作机制”正式建立,是香港特区政府与内地中部地区建立的首个,也是至今唯一的政府高层合作机制,涵盖13个领域,对于两地发展意义重大。两地已就商贸投资、创新科技、金融、文化、教育等领域超过40个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合作。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港资企业投资武汉市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对此,毛乐礼说,“证明不少港商对武汉的经济充满信心。相信在鄂港合作机制下,两地经贸投资与合作交流的积极互动,有利于两地企业充分把握和利用各自优势实现发展升级。”在香港与武汉(内地)开展国际商事交流方面,毛乐礼给出建议:“可联合主办培训课程,比如模拟仲裁庭,还原跨境纠纷审理全流程,助力律师与仲裁员提升实战能力。”

通过模拟仲裁庭还原跨境纠纷审理全流程,助力律师与仲裁员提升实战能力。在此方面,武仲已有丰富的实践探索: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法治人才实习基地”,每年接受高校实习生近百名,并已成功举办四届“武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代表队与来自北京、上海、湖北、山东、湖南等地高校的学子同台竞技,以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为不同专业背景的选手们在赛场上切磋交流,全方位展示了参赛选手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庭审技巧和应变能力,为培养发掘高水平涉外仲裁人才,推动涉外法治建设储备了新的力量。另一方面,武仲与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两岸四地11家仲裁机构联合创立“大中华仲裁论坛”,深化仲裁机构交流与融合、实现仲裁资源共建共享。此外,武仲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国际统一私法协会、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港澳台地区法律代表团等建立人才培训、联合调解协作机制。

人才储备数据印证了武仲的国际化布局成效。经过多年积累,武仲现有仲裁员1150名,涵盖金融、建设工程、国内经贸、知识产权等20余个领域,来自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具备涉外仲裁能力的仲裁员占比36%,仲裁秘书占比50%,为国际仲裁程序的高效推进提供专业化保障。毛乐礼建议仲裁员积极参与国际仲裁论坛和讲座,与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法律从业者沟通交流,积累吸收前沿实务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商事仲裁案件,为推动仲裁事业的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往期回顾: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肖永平:借区位优势依托资源禀赋 武仲有望成为国际仲裁优选地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法治护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仲裁大有可为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袁发强: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武汉仲裁委加速提升国际公信力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毛晓飞: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武汉仲裁委积极探索国际化道路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Peter Corne:打造区域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武汉未来可期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 黄进: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武汉仲裁委潜力无限

武汉仲裁“名家访谈”吴汉东:打造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优选地武汉大有可为

推荐4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