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湖北神农架林区木鱼镇红花坪村的清晨还有些许冷意,村口的土窑里已跃动着橙红火光。壮族村民韦群大姐将发酵好的面团送进窑膛,随着松木噼啪作响,浓郁的麦香混着松脂气息在群山间氤氲开来。"长江职业学院李嬿教授改良的土窑能保温8小时,现在每天能烤五炉面包,原来的土窑保温不到3个小时。"她擦拭着额角的薄汗笑道。这个昔日沉寂的高山村落,正在窑火的映照下焕发新生。
从钢琴教师到烘焙专家:一位跨界者的十八年求索
站在土窑前的李嬿教授,很难让人联想到她曾是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的钢琴高材生。1997年毕业时,这位武汉姑娘的人生轨迹本应沿着五线谱延伸,却在职业转折中谱写出别样乐章。
"当时学校缺语文老师,我就抱着《古文观止》从头学起。"在湖北省医药学校任教期间,李嬿白天讲授《荷塘月色》,夜晚研读《齐民要术》,并考上了湖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她的闺蜜毕业后自主创业开了家咖啡馆,2008年偶然接触烘焙后,她的跨界之路愈发精彩:一到假期、休息天就喜欢跟随连锁咖啡品牌研习技术。2016年,她自费赴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安琪酵母进修,将美育理念融入食品研发。学校整体并入长江职业学院后,她在马院语文教研室工作,担任大学语文老师。2016年,长江职院医药护理学院请她担任食品安全与检测专业烘焙课老师,她的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学生实战,将多年在企业实习积累和学到的技术对学生倾囊相授,非常受学生欢迎。2020年暑期,学校派她到安琪酵母学习。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李老师的《实用烘焙技术》课逐渐成了学科中的龙头专业。
李嬿(右)课堂在指导学生做苹果派
在2023年暑假她到闺蜜咖啡店顶岗,闺蜜说:“我不用教你了,店子交给你打理,我终于可以出去旅游两个月,生意嘛,做成啥样是啥样,只要我回来店子没倒闭就行了。”两个月后,令闺蜜大为震惊的是,她两个月让门店生意非常红火,做出了比平时增收16万元的业绩,令老板大为震惊。
2025年春节前夕,神农架林区木鱼镇开发乡村旅游,急需专家指导土窑烘焙,业内人事在反复斟酌之后向镇政府推荐李嬿。农历大年初六,带着学校的委托,她来到神农架。正是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让李嬿接到邀约时,敏锐捕捉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共振点。
古法新用破解技术难题:当《齐民要术》遇见热成像仪
初到红花坪村,李嬿面对的土窑困境颇具魔幻色彩:开裂的窑体、三小时即散的余温、村民望着昂贵松木化为飞灰的叹息。"本地红泥黏性不足,就像面团缺了面筋。"带着技术团队,她利用互联网查阅了国外类似产品的数据,利用当地泥土和耐火黏土,调配出合适的比例,重于解决了保温性差的问题。
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对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解构。通过热成像技术分析窑体热流分布,开发出"土窑管家"智能温控系统;将《齐民要术》中"酒醅起时,手按有窠臼"的发酵经验,转化为PH值监测曲线;就连窑工"观火色"的祖传技艺,也被翻译成色温数据库。村民韦群举着手机展示小程序:"现在烤窑温度误差不超过5℃,省柴50%,300度高温能持续8个小时,比过去增加两倍多时间。"
李嬿(右)在指导村民做土窑面包
农文旅融合的"红花坪样本":从窑火到茶山的价值链重构
“传统窑烤讲究阴阳平衡,就像钢琴演奏需要强弱相济。”《黄帝内经》有云:柴火属阳,用以烘焙面包则相得益彰。松木柴火烤制的面包不仅带有独特松香,更具温养脾胃之效。反观电火属阴,其性寒凉,难以达到同等效果。故而土窑面包出炉后外酥内软,香气四溢,实为蕴藏天地阳和之气的养生美味。
"土窑面包只能赚吆喝,真正富民要靠产业链。"站在村后云雾缭绕的茶山上,李嬿道出她的振兴密码。民宿、土窑面包只能作为引流,以目前的产能,达到靠产品盈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当地政府、村民带领下,李嬿走进村里的田间地头,进行广泛调研,努力研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产品。帮村民寻找赚钱的机会。
红花坪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是高山茶叶,土壤属于火山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非常好的种植茶叶的土壤。且海拔高病虫害少,具有生产优质茶叶的良好条件,但村民在品牌和渠道上的欠缺,使得好产品难以卖出好的价钱。李教授提出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升级,创造出新茶饮。神农架橙子产量多,为了解决滞销的情况,李教授让他们切片晒干,设计出了一款“橙子酱”和“橙子干”,再将其搭配上神农架高山红茶,成为民宿的特饮“橙子红茶”。
针对当地腊肉花菇资源,她给村民设计了“神农架腊肉花菇披萨”;李老师在学校代课期间,帮学院研发了一款药膳茯苓酥,她又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结合神农架的中药种植产品,为村民设计出“茯苓黑芝麻桃酥”;针对山核桃资源丰富,她为村民设计出“山核桃欧包”;针对玉米资源丰富,她为村民设计出“玉米面法棍”......这些极具当地特色的产品,才是富民产品,价格比原来的要翻几倍,买了“橙子红茶”等产品,可以送引流产品土窑面包一袋。
如今,红花坪村民正印证着这种转变:过去每斤高山茶卖价很低,现在制成茶饮后附加值提升很多倍;滞销橙子加工的果酱,预计让果农年均增收万余元。"以前游客拍完照就走,现在都拎着'神农六宝'礼盒。"民宿业主枝子指着直播间数据说,腊肉花菇披萨上线三天就订单不断。
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一线:地校协同育人的新范式
在长江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翔看来,李嬿团队的实践开创了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是最生动的乡村振兴思政课。"我们将与地方政府开展校地深度合作,在窑火边讲授《传统文化创新》,把思政课搬到乡村振兴第一线,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最前沿。"更令人欣喜的是,跟随李嬿实习的学生,已有3人选择扎根鄂西乡村创业。
李嬿还教村民如何开直播销售,村民不善言语,她就让村民把产品放货架上,打开直播,有问即答,展现质朴本色。夜幕降临时,红花坪村的土窑广场燃起篝火。游客学着村民的手法揉制面团,直播间里一位"90后"村民正推介山核桃桃酥,李嬿则蹲在窑口观察火候——这个曾因交通闭塞而萧条的村落,此刻正升腾着炽热的希望。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密码。"火光映照着李嬿的面庞,她轻轻拨动窑膛里的炭块,"就像这窑火,既要守住柴木的本真,也要懂得掌控火候的艺术。"
远处山峦轮廓渐隐于暮色,但土窑中的火光依然明亮。在这海拔1200米的高山村落,一场关于传统技艺复兴与乡村价值重塑的实验,正随着缕缕窑烟,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通讯员:张俊、张峥、毛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