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站内

武汉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原标题:武汉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 力争到2027年新增养老床位10000张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刘倩雯

为加快推进养老设施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3月21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武汉市养老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未来三年全市养老设施发展重点任务和目标路径进行了系统谋划。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7年,武汉市将推动落地不少于100个养老设施项目,新增养老床位不少于10000张,新增和提档升级社区(村)养老服务网点、老年助餐网点不少于1000个,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普惠优质的四级养老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

多方联动共建养老格局

为应对老龄化趋势,武汉市此次《行动计划》提出,以规划为引领,统筹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力量,按照“统筹规划、就近嵌入、普惠优质、多元参与”的原则,围绕“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共建一批、盘活一批、融合一批”,多路径推进养老设施体系建设。

到2027年,武汉将基本建立起“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设施网络,实现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与城市发展水平相匹配,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行动计划》明确,全市将力争落地不少于100个养老设施项目,新增养老床位不少于10000张,重点涵盖公办养老机构、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社会办养老机构等核心设施。

在公办养老机构方面,武汉将发挥其公益兜底与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国债项目等资金支持。未来三年内,市级将扩建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建设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并谋划市第四、第五社会福利院项目,重点聚焦失智老人、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

在区级层面,计划整合闲置资产,建设8所区级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不少于3300张,同时推动病床使用率较低的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发展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单位。

除了政府主导,武汉市还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在国企层面,武汉将统筹整合养老相关资源,推动普惠型养老服务转型发展,发挥“银发生活安养链”的示范引导作用,打造以社区为单元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鼓励国企与民企共建养老产业联盟,探索“国企带民企、大企带小企”的多元发展模式。

同时,社会资本也被寄予厚望。通过“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突出的示范性机构,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集团化发展,满足中高端及差异化养老需求。

推动“15分钟养老服务圈”落地

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为进一步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武汉将通过新建、提档升级、优化功能等方式,大力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

按照《行动计划》,武汉市将优化配置社区养老设施不少于100个。新建小区需按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单处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已建成小区需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单处不小于200平方米标准进行补建或改造。设施功能涵盖助餐、照料、文娱、康体、医疗保健等方面。

此外,武汉还将推动850个以上老年助餐设施布局均衡,包括幸福食堂、老年助餐点、老年餐桌等,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服务,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

在街道、乡镇层面,武汉计划新建63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形成集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服务、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枢纽”,原则上每个街道、乡镇至少建成1家,人口超10万的街道须增设1家。综合体将提供接待探视、照护、康复、配餐等多种功能,重点服务困境老人。

针对农村地区,《行动计划》提出,每个行政村将建设至少1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整合村“两委”闲置用房、民宅等资源,并推动现有中心提档升级,拓展助餐、照料、文化活动、卫生健康等服务内容,推动农村养老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推荐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