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十一年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不薅花,不爬树,不当显眼包……”3月16日,在武汉大学樱花树下不少游客邂逅了一人形机器人“智警小珞”,它可以进行反诈、文明提示等语音播报宣传,并和群众进行简单的打招呼互动及问答。“智警小珞”就是武汉人工智能产业的产品之一。近期武汉发布了《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多个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并以资源禀赋助推人工智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
政策护航:双重引擎,共促腾飞
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被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这一举措是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人工智能+”行动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后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而在前不久刚公开的《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这些措施,不仅为2025年的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在未来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宏观的国家战略引领下,武汉市积极响应,多次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夯基垒台、立柱架梁。2月18日,《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正式发布,包括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加强科技金融赋能及附则等共十条。
在3月10日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3月10日新闻发布会)上,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核心的《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该《行动方案》表明,武汉市将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突破性应用、突破性产品落地、布局数字底座、优化发展生态,人工智能发展从“纸上谈兵”到“照进现实”。
资源禀赋:多维支撑,协同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潮流势不可挡,深圳、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均已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以城市区位及城市产业基础优势为支撑,强势迸发科创火花。人工智能“赛道”武汉如何脱颖而出?科教实力、产业基础、财政支撑、平台保障多维落子,武汉以链式生态串起区域资源,让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多次强势“破圈”。
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基础深厚,体系建设完备,全市建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等超过80家。算力设施服务产业发展,全市建设了“8个智算中心+2个超算中心”的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新型研发机构成果加快转化,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紫东太初3.0。(2月25日武汉市《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最新数据)
人工智能如今正像一位无所不在的超级助手,与各行各业展开了一场充满创意的合作之旅,为其注入一剂“智能加速剂”。通过跨越不同领域的协同创新和实际应用,它已经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胜利。据2月25日武汉市《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消息,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工业质检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特色产品,形成武汉人工智能技术比较优势,比如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新春集体在武汉亮相,引发热烈讨论。产业应用迈出新步伐,武汉重点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6个重点领域,培育人工智能垂类模型超过30个,应用场景超过500项。
让“真金白银”支撑产业发展,不打“空头支票”。从3月10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武汉财政局通过“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组合拳全面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核心技术攻关(单项目最高支持2000万元)等多个补助项目。人才平台双保障,助力创新落地。《行动方案》中提及注重引进,制定出台青年科技人才政策,政府政策与企业薪酬叠加;批量引进专业人才,落实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保障。为人工智能提供展示舞台,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开区试点建设“人工智能特区”。
据悉,武汉市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1000余家,基本实现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全覆盖。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近三年年增速超过30%。(2月25日武汉市《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新闻发布会公开数据)
场景应用:多点开花,广泛覆盖
近日,在武汉青山区,智能机器狗与民警辅警一同执行巡逻任务的画面引起了广大市民朋友的广泛关注。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还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这些机器狗可以在复杂地形中灵活移动,协助民警和辅警进行日常巡逻、应急响应以及突发事件处理。
除开机器狗在城市安全领域的应用,武汉正在积极探索和推广人工智能(AI)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动城市向智能化转型。从3月10日新闻发布会获悉,武汉市目前正重点推动AI+机器人、AI+汽车、AI+PC/服务器、AI+手机、AI+眼镜五大应用落地。如AI+机器人领域,支持“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小规模量产;AI+汽车领域,推动整车厂提升L2以上智驾车型比例等。
在3月10日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专项行动,重点做好“科研、攻关、融合”三个重点工作,推进科研范式变革,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场景应用能力。
武汉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同时,政府出台的从财政补贴到项目奖励、人才引进到平台建设等系列措施,全方位助力企业成长。在卓越的创新能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之下,相信将会有更多智能体技术在武汉应用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