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年前一只蝴蝶的扇翅回荡历史的余波
长阳中华虎凤蝶焕变为生态名片
覃学柱寻找到的中华虎凤蝶
志愿者在山林巡查细辛的生长情况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覃丹 习倩
1888年4月,一名英国博物学家在湖北长阳搜集到一只蝴蝶标本,后被昆虫学家鉴定为新物种——中华虎凤蝶。
2024年3月,中国昆虫学家张松奎在长阳梧桐山找到中华虎凤蝶活体,验证了130多年前英国人的发现。
今年春天,在梧桐山覃学柱的发动下,一支100多人组成的中华虎凤蝶保护志愿者群体,正在对这种珍稀蝴蝶进行保护。
梧桐山100多年间来了两拨寻蝶人
时间倒回到137年前的春天,36岁的英国人普拉特来到长阳梧桐山采集动植物和昆虫标本,其中有一只当地村民捕捉到的美丽蝴蝶,后来被英国昆虫学家鉴定为新物种,最终被命名为中华虎凤蝶。普拉特的长阳之行以及中华虎凤蝶的命名过程,现存的外国文献中均可找到详细记载。
2023年3月,几名学者模样的外地人来到梧桐山,向村民陈万侨打听,是否见过一种翅膀上黄黑相间、虎斑条纹的蝴蝶。
陈万侨后来才知道,这行人中领头的是著名昆虫学家、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馆长张松奎。他正是通过普拉特留下的文献资料,循迹找到了梧桐山。因为当时连日大雨,张松奎一行并未找到中华虎凤蝶。不过他们在陈万侨的引领下,在山间林木中找到许多细辛(当地俗称马蹄香),那正是中华虎凤蝶喜欢栖身产卵的植物。
2024年3月11日,张松奎一行再次来到梧桐山,当天下午就发现了一只中华虎凤蝶;第二天上午,他们再度拍到一只刚刚羽化的中华虎凤蝶。因为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捕捉用来制作标本,所以只留下了电子影像。
清江之畔建起模式产地纪念馆
张松奎的这次野外调查很有收获,也给梧桐山的村民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覃学柱是一名从梧桐山走出去的公务员,2023年刚刚退休,他一直对挖掘和保护家乡的文化很有兴趣。覃学柱联系上张松奎,两人越聊越投机,渐渐商定出在梧桐山设立中华虎凤蝶纪念馆的想法。
说干就干,在张松奎的专业支持下,覃学柱利用父辈留下的一栋房子,很快建起了一座“珍稀蝴蝶模式产地纪念馆”。模式产地是专业术语,是指一种生物用于命名的标本的采集地点。
覃学柱的馆藏资料与展品不仅初具规模,而且档次颇高。10块展板,9个方面的内容,均由年过七旬的张松奎亲自执笔组稿,专业性极强。张松奎还从他自己“南京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的展品中无偿捐赠了《中日朝蝶类志》(1893)(与长阳有关的影印件)、《蝴蝶》(1958年李传隆著)等珍贵馆藏资料。
2024年5月,县民政部门批准覃学柱注册建立“长阳珍稀蝴蝶模式产地纪念馆”。
乡村振兴亮出一张生态新名片
3月24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晒鼓坪村,梧桐山位于晒鼓坪村三组。
蝴蝶纪念馆建成后,覃学柱在晒鼓坪村募集了1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梧桐山的中华虎凤蝶保护行动中来。
覃学柱说,通过志愿者发动乡亲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比如不挖细辛、不打除草剂等,还要自觉掌握中华虎凤蝶的相关知识,主动承担对外科普的义务。
当天,覃学柱组织32名志愿者,在山林里巡查细辛的生长情况。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派驻晒鼓坪村的驻村书记苏勇表示,村民自发保护中华虎凤蝶这张生态名片,可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增添独特的文化标签。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