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73岁儿子与22岁父亲终于“相见”
站内

泪目!73岁儿子与22岁父亲终于“相见”

原标题:跨越1700公里,等待72年!73岁的儿子与抗美援朝烈士父亲终于“相见”

72年前你跨过鸭绿江的时候,我还是襁褓中的婴儿;72年后我已经成了爷爷,终于跨越千里与你“相见”。

4月5日上午,从湖北麻城赶来的73岁的方汉炳,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父亲方金耀。

“爸,我带家乡的土来看您了!”他将一包麻城的热土和父亲最爱的火烧粑,放到刻有父亲名字的烈士碑前。

抚摸着英烈墙上父亲的名字,他又一次忍不住落下热泪,跪下磕头,向父亲寄托哀思。

这一刻,他足足等了72年。

“保家卫国!”1952年,21岁的湖北麻城小伙方金耀留下这句誓言,告别襁褓中的儿子,奔赴朝鲜战场。1953年,他在停战协定签订前夕的江原道铁原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每年清明,儿子方汉炳都会面朝北方磕头祭拜,他只知道那是朝鲜的方向。

2025年4月4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最新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成果,为8位烈士确认身份,方金耀是其中之一。

方汉炳与方金耀烈士DNA比对成功。从麻城到沈阳,飞越1700多公里,时隔72年,方汉炳终于与父亲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相见”。

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方汉炳的脚步变得急切,呼吸也开始急促。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他仔细阅读着碑文,举起手机,把碑文拍摄下来。

从陵园入口到纪念碑的黑色步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镌刻着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的时间。其中的夏季反击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在这次战役结束的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方汉炳的父亲方金耀,正是牺牲在夏季反击战役中的281.2高地战斗中。这位当时只有22岁的机枪手,和众多战友一起留在了朝鲜半岛。

这是方汉炳第一次坐飞机。在4月4日到达沈阳的当天,当地狂风暴雨,直到晚上10时许才雨停风止。

也许是英烈庇佑,4月5日的沈阳降雨停歇,快到中午时,阳光普照。方汉炳把从家乡带来的泥土撒在英烈墙前父亲的名字下,把亲手做的火烧粑放在英烈墙前,他从小听奶奶说,这是父亲以前最爱吃的小吃。在英烈墙的献花处,他带来了家乡麻城的特产米酒“冰雕”,让和父亲一起长眠在这里的烈士们,也尝尝米酒的醇香。

和方汉炳一起来沈阳拜祭太爷爷的孙女姜依娜,在留言墙上写下了这样一张心愿卡:所有的烈士先辈们,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做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每一张有机枪手出现的照片或图画,都会让方汉炳驻足。在父亲牺牲的夏季反击战役的示意图前,他认真地听着解说。当走到志愿军遗骸回国的图片和视频展区时,他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在一张烈士陵园地宫的照片前,方汉炳伸出手,抚摩着上面的一面面覆盖着烈士骨灰盒的国旗。和其他的战友一样,方金耀的骨灰也在地宫里。截至目前,我国连续11年迎回十一批共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已为其中的28位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方汉炳就是这28位烈士后代的一员。

在离开陵园时,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特意将方汉炳带来的麻城家乡土保留了一份。他们准备将这些泥土和来自安息在这里的志愿军五大烈士: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杨连第、孙占元的家乡土一起,撒在陵园里,让这些来自家乡的土,沐浴北国的风,永远守护祖国的山河。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

推荐4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