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那么成功了 为什么还不敢停下来

2020.10.13 第123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某顶流公众号最近做了一期调查——如果家中积蓄能保证衣食无忧,你是否会选择告别工作,做一条终日躺着的闲鱼?

3位受访者(一位坐拥多套四合院,一位年房租收入200w+,一位在多座城市有多套房和地)都不约而同给出了否定答案。在他们看来,“有钱”也好,“成功”也罢都是一个比较级,没有人是站在塔尖,翻过一个山丘,也总会有下一个要去跨越的山岭。而其中一个人说了这样一句话,或可解释其中缘由——我对躺着这件事的憧憬,打不赢对未知的恐惧。

这是一句让人费解的说辞。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惧源于求生本能,源于生存压力;可在外人看来,已跻身“成功”之列,不需再为生存奔波忧愁的他们,为何也会恐惧?他们又在担心什么?

害怕被时代抛弃

疫情之后,因为工作的原因,与不少企业家有过接触。交谈之中,有人踌躇满志,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有人难掩忧愁,抱团取暖探寻破局之路。这其中有一位让人印象很深。

他是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企业家,二十多岁做建材批发生意赚了人生第一桶金,之后一路探索求变,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广,随之而来的是财富的不断积累和身价攀升。在外人看来,他是那一类可望不可及、“靠着存款利息”就能安逸养老的人。可闲谈下来,我们从他身上并未读到太多的闲适畅快,反而有不少对未来的不安和迷茫。

那是武汉“解封”数月后的一个下午,整座城市正在加速重振,各行各业跃跃欲试,试图将疫情耽误的时间、造成的损失抢回来。我们将见面地点约在了他的办公室,一栋临江的高楼上,面积虽不算大,但透过数米长的落地窗,正好将江景一览无余,视野开阔。去时他正好见完一个客户,听说在谈一个生物酶的合作项目。

从传统建筑业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的业务跨度有点大。“没办法,要转型,不然跟不上时代了。”看出我们的疑虑,他有点无奈地笑了,“做企业永远在跟不确定性打交道,不知道这条路对不对,但也得做出选择。”

之后,我们聊到了企业疫后生存,也谈到传统行业的发展困境。他说,30多年的时间,他从建筑行业起家,赶过房地产的风口、搭过互联网的快车,40岁以前几乎从不会觉得赚钱是一件很难的事,可近几年,时代的飞速发展却让他越来越力不从心。

“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商海起起落落几十年,大风大浪见过,高光时刻也有过,在各自曾经从事的领域,也算得上一号人物。但是技术的革新、年轻思潮的冲击、市场的变化等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让我们不得不加快步伐,不断学习、试图转型。谁敢停下来,那不就得被时代抛下了。”

“别做被时代抛弃的人”,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般回答了那个疑问“为什么你不愿停下来”;就像一句人生箴言,营造着内心的不安全感,催使着人们不断向前。

当时代的洪流淹没曾经的风华,当AI开始攻占职场,当曾经的龙头企业一夜崩塌时,一场与不确定性的对抗也悄然而至——

我们努力学习,是因为害怕等到需要运用知识作为敲门砖时,会因少看的书、少考的证,被拒之门外。

我们努力工作,是因为害怕等到需要利用实力作为看家本领时,会因为少做的事、少完成的任务,被限制在原地。

我们不断前行,是因为害怕停下脚步后,会因为能力的错位、视野的局限,与未来的绚烂风景相失交臂。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种“被替代”的危机无关年龄、财富、社会地位、身价威望,就像是时间滚滚向前的附生品,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都在试图拥抱它、适应它,因为谁都不愿意被潮流吞噬、被时代抛弃,做那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恐惧未来活得不如别人

在一个期刊上,曾读到一篇《中产阶级的“焦虑”》,文中分享了一位名为宋铭的都市成功女性的故事——职场打拼十几年,工作业绩行业顶尖,己经积累的财富足以让她“美美容养养花,没事去趟温哥华”。可曾在年少时计划35岁开始放慢节奏、“云游四方”的她却没让自己停下脚步,刚读完EMBA,马上又投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热潮,每天加班谈合作,和下属规划公司发展,一面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一面又开始下一轮的焦虑。

本是丰衣足食,情怀小资,为什么要这样“自找苦吃”?宋铭说,她不敢掉队,“恐惧未来活得不如别人。”

不甘示弱,这个出自鲁迅杂文的名词,代表了不少“宋铭们”的心理秉性。在马云、马化腾的成功学中浸染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着比上一辈更多的实现自我的机会,却也面对着同等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他们总觉得身边的脚步隆隆,不时有人超车而去,于是谁也不敢停下、不敢回头,生怕成为落伍者,生怕成为被人怜悯的弱者。于是,在不断的比较中,他们催使着自己不甘落后、一路向前。

曾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过这种“比较”现象,认为是“共生效应”在作祟——在大自然中,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长得矮小、单调,没有生命力,但当很多植物一起生长时,个个高大繁茂、充满活力。植物之间为了不输给对方,在良性竞争之下,基本上都长势良好。同理,这种竞争、比较的心理也会出现在人身上。适度之下,这便是一剂良药,催人奋进,实现更好的自我;可与此同时,也让不少人深陷“继续往上爬”和“害怕掉下去”的双重焦虑中。

当社会角力的洪流滚滚而过,一不小心,谁都有可能步入“下流”生活。于是,还不够好,那就继续追寻“更好”;若有一天能被定义为“优秀”或者“成功”,那“持续优秀”或“持续成功”的期望便会接踵而至,不容失败,也就不容停歇。

拥抱焦虑,做一个幸福的人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追求幸福的过程,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也好,害怕屈于人后也罢,我们都希望通过不断的前行,满足自己的幸福感,获得人生的愉悦。

于是,在“当你停下休息时,别忘了别人还在奔跑”“比你成功的人比你还努力”这些励志文案的激励下,很多人朝着心中期望的“幸福”拼命奔跑,不敢停歇;可是,人总有疲惫无力的时候,当内心有个声音呼喊“我想休息”时,你该如何做出选择,停下还是继续?

美国对冲基金教父、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感取决于同自身期望值的关联度,而非个体条件的绝对水平。通往幸福之路有两条:一是期望值高,努力超越;二是降低期望值,符合或低于自身客观条件。人们一般会选择第一条路,也就意味着:想幸福,就得不断成长。而何为幸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在央视的一档综艺节目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在看《欢乐颂》,一位学生就过来跟她说:“颜老师,我想了一下,安迪在金融界的地位一定没有你在学术界的地位高。她的工作强度一定没有你的工作强度大。可是你看她赚多少钱啊。你每天那么辛苦,工资比她少好多,你难道心理不会不平衡吗?”

颜宁就盯着她的这位学生说:“那你觉得安迪就比我幸福吗?衡量幸福感的标准是什么呢?”

随后,她借这个话题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是谁,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几十年到百多年这个尺度,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你有没有想过,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对我而言,我只是很简单地去喜欢这么一个世界。

“不与别人比,只活好自己”,这是颜宁的处事智慧,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品思考。

人生本是冷暖自知,外界的变化、他人的眼光,都不能替代我们去感受生活。何为幸福?心之所向,“爱我所爱”便是幸福。

所以,当感觉疲惫不堪的时候,可否允许自己短暂地停一会?当遭遇挫败的时候,能不能勇敢地拥抱焦虑,接纳自己的无力?未来的幸福很美好,可身边的风景同样值得欣赏。不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打乱自己的节奏,也别让日益膨胀的欲望和心浮气躁吞噬了日子里的快乐和幸福,关注自身需求往往比满足外界期许更重要。

人生很长,当明天的太阳升起,一切又是全新的开始。沉住气、慢慢走,愿我们每个人都活得通透,为自己前行,亦能为自己暂停。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杨丝涵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