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群就能解决问题?教育减负还有什么好办法?
2020.11.09 第126期 作者:刘毓琳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近日,一家长因被老师要求批改作业,怒斥“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众多点赞和转发,不少网友表示,“学校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能把事情推给家长”;也有网友留言,“希望给老师也减减负”。紧接着,央媒纷纷发声“别让家长群变压力群”,再次将“教育减负”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应该说,在过去的数十年时间里,“减负”一直是备受关注且付诸实践的焦点问题,可略显尴尬的是,我们感受到的投射到个人,尤其是老师、家长身上的负担似乎并未减轻。有老师说,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撒手不管了,大事小事都“电话轰炸”,还时刻担心被投诉;有家长说,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自己工作那么忙,把孩子送进学校,不就是为了省心吗?这就像天平的两端,在教育责任这把秤上,家长、老师都试图在彼此间构建一个绝对平衡,可现实生态远比想象中复杂,谁也没能算出一个完美的分工比例,于是,减负成为了一个在不断磨合中探索,仍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那么,减负症结到底在哪?又该如何解决?
家长微信群的“江湖生态”
自从互联网成为社交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后,微信群已逐渐变成家长、老师沟通的主要渠道,而随之而来的一个困扰,便是压力。
曾有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在家长群里发个消息都要思考半天,回复不及时怕老师觉得自己端架子,说太多了又怕其他家长有想法。于是,自己只能选择跟风,别人发什么自己发什么,但是又不能完全复制粘贴,显得太没诚意。这样下来,一旦群里有消息,家长们都要琢磨如何回复,“不跟上节奏就怕别人误会我!”
而除了怕造成情感上的误解外,责任分配也是家长群带来的一个主要压力。
十一前,一位爸爸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崩溃大哭。起因很简单:因为工作繁忙,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信息,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就失控了,边哭边说自己加班、开会又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而这其实是当下“家长群”的一个普遍现象:家长不愿退群,却又从内心抵触着这种“有了老师,家长还得操心”的分工模式。
曾有学者基于人与人的互动模式,对“家长群”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它呈现出几种不同的生态:
一是“吹捧式”——在微信群中,老师一发消息或通知,家长便跟风式地响应、点赞,表现出高度的支持度、配合度和积极性。
一网友在某乎上分享过家长群的聊天截图:老师分享了一张孩子午饭的照片,一家长看后立刻回复,“营养很丰盛!”;随即,一众家长跟帖,“老师照顾得很仔细”“谢谢老师,辛苦了”“感谢老师”……于是,在数十条“+1式”的同质化回应中,原始消息早已被淹没。
二是“回怼式”——在出现不认可的情形时,会采取对抗性的方式表达不满或否定,甚至会产生冲突。
正如视频中的家长,在对责任分工极度不满后,怒斥“你们上课不用心教,下课叫我帮我批改作业,那我要你们做什么?”
“我那么有时间收群消息,我不会自己教吗?”
“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我教,改我改,是谁辛苦啊?”
这便是情绪积压已久,实在忍无可忍、破釜沉舟式的表现。
三是“潜水式”——在看淡了微信群模式化、套路化的消息轰炸后,不少家长会在后期采取静默状态,不发声、不回复,甚至直接屏蔽消息或者不加群。
汪涵在节目中就曾坦言拒绝加入家长群,他认为“家长群”会增加不少攀比,让人在其中迷失自我。
显然,第二种、第三种模式并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跟同学相处怎么样?有认真学习吗?错过了重要信息怎么办?作为家长,在不能陪伴的时间里,难有人会有足够的底气或者信心,完全漠视这些问题。于是,家长群便成了一个屡被吐槽却又鲜有人敢真正退出的存在。为了能及时获取孩子的成长动态,大部分人都在一边吐槽其压力的同时,一边附和地积极配合着。
为什么这次的视频会在网络上赢得这么高的呼声?因为终于有人把自己压箱底的的话喊了出来,当一匹退群黑马横空出世时,家长们便立即拍手叫好,奔走相告了。
可微信群的压力只是输送给家长吗?在教育减负这条路上,家长、老师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教育减负的知易行难
关于老师退群的视频,除了一众的欢呼声外,也有不少人为老师叫苦。
当日,人民日报微博发出“爸爸家长会崩溃大哭直言压力大”的新闻后,网红班主任王悦微老师转发评论了这条内容,直言老师担子也不轻,除了日常教学,还经常要对很多家长交流答疑,家长找老师沟通的事情也是五花八门。
我听不少教育行业的朋友抱怨过自己的压力——工作内容并没有备课、上课这么简单,课题申报、活动组织也会占用不少时间。因为家长白天多在工作,于是不少人会选择晚上联系老师,或咨询孩子的学习问题,或沟通培养方式,这样下来老师的休息空间便会被压缩。甚至有一朋友吐槽,自己就像个管家,管着学生们的学习,还得顾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身安全,还时刻怕被投诉。
至于家长群,“我们当老师的,平时除了备课上课,剩下的时间都用在回家长微信上了。经常半三更的还有家长打电话发微信,只要没睡着,我都给回复。我们不也没退群。”朋友有点无奈。
虽说这次登上热搜榜的只是“家长群”,但也折射出背后的社会现象——教育减负。如何让教育活动里的各个参与方都能感受到担子的减轻,是一个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问题。
就当下而言,我们所探讨的减负主体,除了学生外,还有老师甚至家长。而各责任主体对彼此的职责定位并不一致,以及由此带来的误解甚至矛盾是造成“减负”知易行难的重要原因。
教育一方面面临着信息化时代新、旧教育方式的碰撞和磨合;一方面,又得在家校间厘清一个让彼此接受的责任界限,避免或者减少矛盾产生。可具体怎么分?每个人对责任的理解和承受额并不相同,这就增加了实际操作的难度。此外,校外辅导等新模式的出现,也让教育领域出现了“校内主业校外学”的怪现象。学生在学校学什么?在培训机构学什么?回家了家长又该辅导什么?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不过,王悦微老师在微博最后分享的一个观点,或许能为破除减负症结带来一些思考——在沟通方式上,校方也在探索,有的学校用企业微信把通知发到家长微信上,避免接受消息端口太多情况,毕竟教育永远离不开家校双方的紧密配合。
厘清家校界限
紧密配合,这其实说的是一个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合理配位的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为了能真正将“减负”落到实处,各地已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前不久,太原教育局便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
而早在2018年,重庆市教委也曾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山东省、海南省也曾严禁学校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
至于教师减负,相关工作一直在同步推进——2019年,教育部便决定把其作为重点事项来落实,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太原教育局刚出台的政策里也明确指出,要严格控制面向所属中小学校的各类审批、检查验收、创建评比等活动,为学校老师减负。
这些政策其实也是在对教育责任进行分配,划出合理界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责任主体间同气连枝、相互依赖,一方有情绪,便会对其他造成影响。如何让家校各司其职,避免“越俎代庖”,除了王悦微老师所说的引入技术手段外,还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在彼此磨合中确定一个家校、学玩的最佳分界线,让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排斥、不抵触,这样才能真正让减负之路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行之有效。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第125期 | 职场潜规则,你"中招"了吗?
第124期 | 如果天上真的掉“馅饼”,你敢接吗?
第123期 | 你都那么成功了 为什么还不敢停下来
第122期 | 上市公司大裁员:你还在为眼前的“稳定”而庆幸吗?
第121期 | 那些走捷径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第120期 | 站在“天堂”看“地狱”:感同身受or悲喜自渡
第119期 | "清北硕博"任职街道是"低就"?别用世俗成功论绑架当代青年
第118期 | 刷爆后半生“额度”换前半生“幸运”,你愿意吗?
第117期 | 拜托,别再黑了!"油腻的中年人"才不是我们的标签
第116期 | 嘿,90后!“婚姻的KPI”你打算何时完成?
第115期 | 当我们讨论女人“30+”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第114期 | 16岁女孩日均作诗2000首?“神童式教育”可休矣
总监制:刘芮言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编辑:杨丝涵 技术支持:李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