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趣、乏味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
- 您是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的?其中有哪些作品或者人生经历对您的创作造成了影响?
- 我在小的时候读过一本挪威语的小说,名叫《变色龙》,文章中揭示出的人性弱点在当时就让我印象深刻。我并不偏爱那种描写探险家或者是大而无畏、野心勃勃之人的作品;其实人生的本质本就是一场“完美的平庸”,那些无趣、乏味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英雄也会失败、会倒地,现代社会的反英雄主义就是一种史诗性的进步。
2.创作不为怀旧,让回想与未来融合。
- 您进行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 我非常欣赏巴金先生的一句话:美丽的人生太过短暂。每一个小说家、剧作家都存在一种想法,就是深感时间的流逝。但我并不是这样,我写作不为了怀旧,也与哀伤无关。我希望能关注当下,让文学化的回想与未来融合,让生命解脱于虚无,为生活和生命而创作。我记得《诉讼笔录》就是在尼斯海边的一个小酒馆里完成的,那里无可逃离的压抑气氛就像地壳下暗流涌动的熔岩,让我爆发出想要牢牢扼住生命的创作。
3.诺贝尔文学奖对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
-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您的生活有哪些改变?
- 对写作而言,我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生活中我还是用钢笔和纸写作,没有太多虚荣,不过我更感谢作家这个身份,让我有了今天这一切。
4.莫言的作品反映现实,但不是完全的现实。
-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您怎么看莫言先生的作品以及他身后的中国文学?
- 25年前,我曾从南京乘坐火车前往上海,那幅农民在沿途田地里劳作的画面给人一种恬静、美好的感觉,但莫言先生笔下的中国农村形象迥然不同。其实农民的生活不容易,现实对作家的触动是很大的,文学作品只是现实的反映,但不是完全的现实。我还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喜欢老舍和巴金的作品。中国文学对世界而言都有着巨大的意义,中国目前的进步和成就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所带来的。
5.中国文化流露着人类生存的精髓。
- 从您的引经据典中,我们感觉到您可以算是一个中国通,对中国文学很了解。那么中国的文化在法国受众群中,有多大的影响?
- 我还不是中国通,因为我不会讲汉语,以后我会进行学习和努力,弥补不讲汉语的缺憾。我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受到重视。作为一座丰碑所呈现的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强盛的经济体,不仅是一个科技迸发的源头,他更代表了一个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讲述和流露着人类生存的精髓。要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我认为必须了解中国文化。
6.我还在依赖纸和笔。
- 6.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很多人感到很难抽出身来让内心安静,而写作恰恰是一件需要安静的事,那么您是如何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
- 现在许多东西都借助于虚拟的完成。但在我的生活写作中,我坚持用一支钢笔在白纸上进行写作。这样一种方式使得我的创作非常缓慢,并且是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中进行。虽然我的写作很传统,但我的阅读经常借助于一些现代化产品,我非常欣赏和赞同新型的阅读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适合现代的年轻人。
7.文学不应该标榜道德。
- 经过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和人生阅历的增长,您现在对“文学”这一终身为之奋斗的事情如何解读?
- 虽然我积累了许多自己的文字,但我并不认为我的文学之路就此终止了。文学家也不是一项成就,而是一段无尽的路。文学体现的不确定和无知不能抵抗生命的危险,但它可以作为有力的杠杆为正义斗争,给人们希望,以其表现的人性为人们指出未来的道路。需要说明的是,伟大的文学主角从来不是道德的象征,文学多数时候都处在官方道德的边缘地带,行为榜样的模范也是可笑的。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不乏暧昧的毁灭性的创作;莫言创作的经典恶棍形象也展现出了现代社会的卑劣,这些东西发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凤凰网湖北频道出品 总监制:刘芮言 兰天 监制:邓兰天 本期策划/编辑:王爽婧 技术支持:李成龙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