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荣军医院内,一栋不起眼的矮房,里面住着一些特殊的人群。
  • 进入养护中心内,站在大厅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照片墙,老人、欢笑、幸福,布满了墙面。
  • 这是一张养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合影,多年以来,许多人已经离开,但是有更多的人加入,就是她们尽心尽力的照顾着老人们,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
  • 门口一排椅子,没有人坐,没有人等待,因为中心内的老人几乎都是没有亲人、儿女的孤寡老人。因此,他们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怀。
  • 走进中心内,让人耳目一新,温暖的色调,洁白的墙壁,整洁的地面,和用心制作的小装饰,处处充满着生命的力量。"
  • 一位婆婆年事已高,耳朵听力不好,袁晓燕贴在婆婆耳边,与婆婆聊着知心话。
  • 这里的老人们无论与谁说话、交谈,脸上始终都带着真心的微笑。
  • 袁晓燕查看着老人的状况,这位婆婆病情比较严重,已经下不了床,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希望她能早日好起来。
  • 养护中心内的护理流程图示表。
  • 院内的明星,歌星爷爷。
  • 中午十一点半,院内的老人们准时开饭,有青菜、米饭、少量的肉、汤,有些老人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有些老人则是牙齿咬不动,用汤泡着饭吃。
  • 婆婆已经没有牙齿,袁晓燕用汤把米饭泡软了之后,仔细的一勺一勺喂给老人吃。
  • 院内走廊上有一颗“生命之树”,枝头上挂满了“果实”每一个果实都是一个希望、一个祝福、一颗爱心,它们是由工作人员与前来看望老人们的学生亲手书写。
  • 随处可见手工制作的提示与小便签。
  • 下午一点老人午休起床后,一位婆婆行走不便,坐在椅子上,上身靠在床上,望着门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 这位爷爷则是全神贯注的看着电视,护士说,这位爷爷耳朵已经几乎什么都听不到了,每日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电视。
  • 歌星爷爷喜欢说话,喜欢交谈,喜欢窜门,刚一起床就带着他的小茶杯在院内遛弯。
  • 养护中心的熊主任看到后责怪他衣服没有穿好,受凉怎么办。
  • 生死伦常,生命发着光,死亡又怎会没有它的意义?人们常说,不想在死去的时候发现自己还留有遗憾,而这里,充满着生命力量,没有遗憾。
  •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凤凰网湖北站。
分享到:

生命的态度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我省老年人群中有21万多孤寡老人,他们在临终之前,渴望享受亲情和家庭般的关爱,需要特殊护理和照顾。实施"善宁服务"项目,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临终孤寡老人以人道主义的关怀,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维护他们的生存尊严。

2006年杨受成先生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赠500万元善款建立"湖北慈善英皇集团关爱孤寡老人基金".2007年湖北慈善香港英皇关爱老人护养中心在市荣军医院正式建成,护养中心每年平均服务150位老人,有多名护工,24小时轮班工作制。

因为文化与理念上的差异,"临终关怀"这四个字在内地被看作是残忍而不吉利的,因此在内地改成了"护养中心"。就是这样一个陪着孤寡老人走完生命最后一程的地方,在我们的想象中应该是一个死亡气息浓重,毫无生气的地方。但是亲眼见到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这里的爷爷奶奶们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中心内色调温暖,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他们的坚强与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有一位爷爷刚来养护中心一周左右,还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他像老小孩儿一样与护士们怄气,谁都不理,说话很冲。但是养护中心的袁晓燕护士依然耐心地找着他说话,与他开玩笑。"老人有点脾气是正常的,我们只能耐心地与他交流才能使他适应这里。"她说。我问袁晓燕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有什么感触,她说:"我觉得我在养护中心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以前的工作中从来体会不到的感觉。我发现我的所作所为可以影响老人们的情绪与心态,让他们不仅快乐而且还没有遗憾。而有的老人情况有所好转之后回到之前的地方又可以把这种乐观的状态传递给他们身边的人。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对老人简单的护养,而是用爱传递了更多的正能量。"

有一位信佛的奶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起初她看到我,非常激动地问我是谁,我说奶奶我只是个来看看您的陌生人,她听后,蜷缩在椅子里双手合十不停地对我说"哦弥陀佛",那样慈悲而感激的神情让我不知所措。袁晓燕在喂她吃饭时,她不停地说不想麻烦别人,菩萨要接她走。我突然为老奶奶的生命不再长远感到无奈和难过,却也为她能在人生最后一程里得到精心的陪伴与照料而感到欣慰不已。

情况最不乐观的是一位83岁的奶奶。她躺在床上不能动,吃不了东西只能喝水。袁晓燕告诉我们,奶奶已经处于消耗期,很有可能只剩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她曾经3次被认为死亡而推到太平间,但是3次都活过来了。她说自己怎么那么不容易死,好想快点死去。听到这里,我们都为之动容。袁晓燕发现奶奶非常喜欢听歌,于是她经常将自己的手机放在奶奶的床边放歌给她听。这时,一位戴帽子的爷爷走进了房间,袁晓燕介绍说这是他们的"歌星",爷爷马上唱了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奶奶含糊不清地说着"好听好听,这首我知道我听得懂……"袁晓燕告诉我这位爷爷还不知道自己肠癌已经到了晚期……

这样温馨而又充满正能量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觉得,触手可及的死亡也许并没有那么的可怕,死去并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袁晓燕说,我们不能直接向老人们提到死亡,只能慢慢地耐心地引导他们接受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切,将死亡的概念渗透进他们,让他们平静而又不留遗憾地离去,这对他们的工作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护养中心的熊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活动:把卡片上写上一些数字,然后医护人员随机抽取卡片,被抽中的卡片上的数字就是你的生命所剩下的时间,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打算。

熊主任抽中了数字"7","当时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被重锤击中,我觉得面对生命只剩7天,也许我只会沉默以对。"是的,哪怕是见惯了生老病死的医生,在认真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轻松。

这世上并没有"假如"这回事,但是死亡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护养中心刚成立的时候,由于香港和内地的理念与文化差异,杨受成要求死亡率要达到70%,熊主任为此深受煎熬。在香港,人们认为老人有知晓自己死期的权利,并拥有死亡的权利。而在内地如果告诉一个老人他死期将至并让他做好死亡准备,这是一件被认为是一件非常残忍甚至是不道德的事情,作为医生就应该尽全力医治病人。在这种文化差异的煎熬中,熊主任认为救死扶伤是自己的天职,她无法忍受香港的姑息疗法,最终与香港方面协商,达成了"不积极治疗,但要对症处理"的共识。熊主任说,他们的力量相当有限,她希望并不是只有他们在做这样的慈善事业,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献出自己的爱心,投入到临终关怀的事业中来,让这些生命不再长远的老人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不留遗憾地离去。她呼吁社会上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他们。

编辑手记:死亡的意义

生死伦常,生命发着光,死亡又怎会没有它的意义?人们常说,不想在死去的时候发现自己还留有遗憾。死亡关乎着人的尊严,是对生命的总结。护养中心地工作人员们见惯了生死,却仍不遗余力地让老人们归于宁静走出时间,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沉浮于世的我们,真的明白了活着与死去的意义吗?

凤凰网湖北频道出品 图/文:刘金 任谦 设计:刘金 技术:李成龙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