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北名医: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详细]

李时珍传奇一生:白鹿入堂,嗜书如命

李时珍的祖父和父亲世代皆当医生。父亲希望他读书考试当官,不愿让他当医生。李时珍出生之时,有白鹿入室,有紫芝产于庭中。自幼就以为修习“神仙之学”乃是命中定好了的。李时珍于十四岁时开始科举考试,却“补诸生,三试于乡都不能得成”。 李时珍喜欢读书,非常的博学,几乎所有的书都读都看。已经读书十年,却从未出家门。他心中并无当官的想法与意愿。他所读的书中,尤其喜好而且善于医学方面,就以医生自居。[详细]

李时珍的文学造诣:不仅仅是医生

李时珍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同时兼有诗人和文学家的才华。他的著作中,经常引诗咏药,别有风味;描绘药物特性,妙语联珠。文字训诂造诣颇深,方言、转语,顺手拈来,运用自如,文学素养令人钦佩。 一首七言律诗,题为《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吴明卿为李时珍知己,兴国(今湖北阳新县)人,同李时珍隔江相望,交谊甚笃。吴明卿因抨击奸相严嵩而遭削职还家,李时珍以此诗慰藉故人,[详细]

李时珍的医道精神与传世影响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

李时珍

李时珍的著述,说的是医道和科学,他以“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思想为理念。[详细]

《本草纲目》的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既有科学属性,又有文化属性。[详细]

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图片名称

我们应以李时珍医药文化为依托,建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平台,确立交流方向和合作机制。[详细]

李时珍的小故事

李时珍妙用处方戏贪官

一年除夕,李时珍刚从武当山采药回来,门前便有人高声叫喊:“时珍在家么?”一看,原来是州官老爷的差役马三,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州官老爷连老百姓的骨头也要榨把油,那马三更是狗仗人势,坏事做绝。[详细]

李时珍一针救两命

一天,李时珍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啊!”众人听了,面面相觑,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开棺惊动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吗?可万一……李时珍当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一试。李时珍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欢动。[详细]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时珍的传说

铁拐李三试李时珍

李时珍自幼聪颖过人,能文善学,跟父亲钻研医术。26岁开始独立行医,渐渐名满乡里。 一天晚上,一位道童找到李时珍求医。病人是一群香客,大概在掌灯时分,来到道观参拜。正在祈拜中他们突然倒在殿前,不省人事。 道童推开观门,只见观内有七八个人东倒西歪地躺在那里。李时珍见此情形,心中初步判定:这些香客,许是喝酒过量,药剂中毒之类,不可拖延。就连忙给他们切脉拿症。当手搭上第一人的脉后,他露出惊奇的神情,随着切脉的香客不同,他时而思考、时而怀疑、时而点头。把最后一个人的脉切过以后,头也不回,转身就走。那道童跟在后面追问:“哎,哎!李先生,你还没开药呢,怎么走了?” [详细]

李时珍的传说
皇家医院

皇家医院

揭秘御医御药:鲜为人知的皇家医院

清太医院初设在北京正阳门内东江米巷,今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太医院大门悬挂“太医院”匾。大门前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太医院有大堂五间,悬挂康熙帝御赐名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医生讲求“诚慎仁术”四字。大堂左侧南厅,是御医办公厅堂,右侧为北厅。后为先医庙,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帝御书“永济群生”匾。先医庙里有铜人像,庙外有药王庙,庙连接大堂的是二堂、三堂。[详细]

范仲淹

范仲淹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这句话是宋代名儒范仲淹所言。当时范仲淹去祠堂求签,当问签得知自己不可以做宰相时,便又求一签,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当人们问他为何要祈祷当良医时,他回答说既然当不成宰相普济万民,可以当良医为人民消除痛苦,利泽苍生。这就是“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范仲淹及当时的儒的选择使中医药的地位得以提高,是因为中医药治病救人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有很大的相似性。[详细]

殿试

科举考试

儒医:登上仕途的希望

“儒医”一词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医学受到了儒学的影响,因为在封建社会,儒学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认为从医是实现其儒学理想的最佳途径,所以儒医便是对从医人员最高的称为。这种情况在宋代表现的最为突出。宋代设立了医学的教育机构,还按等级任命医官,这让很多儒士看了登上仕途的希望。所以宋代儒士纷纷学医,另外,一部分不得志的儒士还以侉医之称来满足自己心理和精神的需求。这个称为无形中促进了医学的发,因为当时儒士多从事医学,他们写出了一大批医学着作,对以后的医学发有积极的影响。[详细]

解密传统中医中的“悬丝诊脉”

悬丝诊脉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详细]

倒药渣的典故

相传,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为人治病,药到病除,深得人们的敬重。在他隐居深山时,有一次,他为一个受了伤的老虎解除了病痛,老虎为了报恩,就自动为孙思邈当护卫、坐骑。孙思邈行动是方便多了,可把病人都给吓坏了,谁也不敢求医于他。孙思邈很为难,最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每到一家看病,便让病家把药渣倒在门口的路上。哪家门口有药渣就表明他在哪家行医。这样一来,老虎就不必紧随相跟,只在远处守着就行了。[详细]

中医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中医的哲学思想

以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谈起,“以人为本”是西方文明所倡导的,而且似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但我不认为它是正确的,我认为中国古代倡导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才是最正确的。不论是从自然学还是哲学的角度,人只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事事都从人的角度出发,那么最终地球生物会被人类毁灭,从而毁灭人类自己。西医正是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治病,笼统地说西医就是杀死和消灭导致人体致病的病毒,其实这种理念是有缺陷的,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阳,以蛇毒为例,它既是置人于死地的毒药,也是救死扶伤的良方。再举一例:蚊蝇虽然给人类带来烦,但它也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完全消灭掉他们,就会影响大自然的生物链。病毒何尝不是如此。[详细]

佛医对中医哲学思想构建的影响

中医哲学自身所释放的伟大光芒,源自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于对人这一生命体的精神意念(即心识)的独特探究。佛医自身哲学功能在医治人的“心”所发挥出来的强大力量,为中医哲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精密的向度。佛医与中医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意识状态拯救人、塑造人,重生人。 佛医为中医提供了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的支持,为中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路注入了强劲的理论支持。中医之所以几千年没有消亡,一在于其实用性,二在于其思想兼容并蓄,以博取的姿态融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就是中医领域一直公认的中医体系“儒学为魂、道学为体、释学为用”。 [详细]

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