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未现"婴儿潮" 为啥大家不想要"二孩"了?

2020.11.20 第128期 作者:刘毓琳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七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莫言在长篇小说《蛙》中曾写到,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到一个携带着自己基因的生命诞生,他的诞生,是你的生命的延续。

在书中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可是,当时间走到21世纪,这个论述却越发像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了。

不久前召开的财峰会上,工信部前部长苗圩公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一孩、二孩的出生数比2018年分别减少了36万人和13万人。也就是说,现阶段我国出生人口正呈趋势性下滑,全面放开二孩并没有引发生育高峰。

曾经,多少人费尽周折,东躲西藏也好,顶风冒险也罢,只为躲过计划生育,享受"多子多福"的人生乐趣;可现在,哪怕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大范围的"生育热潮"也并未掀起,"晚育"甚至"丁克"反而成为了不少人的选择。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了?生"二孩"的又是哪些人群?生育观念的转变是自私还是进步?

什么人在生"二孩"?
经济有保障、家人能帮忙;老公靠谱,身体允许

前段时间刷朋友圈,才知道一个姑姑生二孩了。

的确有点诧异,她的第一个小孩才三四岁,正是需要时间陪伴,需要花钱的时候。而生完第一个宝宝后她就没有工作,家里还有两套还着贷款的房子,父母做小生意,老公是普通职员,条件并不算优越。

"是有压力,但趁着还年轻,再生个孩子给老大作伴。"姑姑说,生不生二孩,他们考虑了很久。姑父是独生子,家里一直希望多个孩子、多点热闹;况且老大长这么大,也没个同龄玩伴,有时候挺孤单的。虽然经济负担不小,但想着自己已经34岁了,现在不生,以后怕也很难有机会了。"一个是带,两个也是带,总会有办法的。"

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很孤独——这是不少人选择生二孩或者劝生二孩的理由。80、90后出生之时,正处国家紧抓计划生育的关键年份,"独生子女"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烙印。而当他们到了生育年龄,很多人面对的都是"一对夫妻、四个老人"的家庭结构。暂不说赡养老人的压力,单单是小孩童年没玩伴、长大没亲戚这点,就让不少人动了再生二孩的念头。

于是,在经济条件暂能支持,精力还顾得上时,"二孩"成为不少适育人群的选择。

除此之外,传统观念里的"养儿防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有网友分享过一个故事,她有一个远房表姐,夫妻二人都是公务员退休,在成都有3套房,条件不错。表姐的母亲已经老年痴呆6年了,老人家身体很好,但智力只相当于3岁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开门往外面跑,很多保姆来了两天就不愿意干,只能靠她表姐一个人照看。再加上表姐夫耳背非常严重,几乎帮不上忙,而表姐是独生女儿,没有人换手,哪怕经济不错,也几年没有出去旅游过了。"每当一个人很疲惫无助的时候,她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兄妹能搭把手。"

当父母年迈,双独家庭,4个老人,那是怎样的陪伴压力?很多人选择顶着当下的经济负担生二孩,或也是为了减轻孩子未来的养老负担。

所以,在什么情况下,或者什么人群会选择生二孩?经济有保障、家人能帮忙;老公靠谱,身体允许。

不过,在生孩子这件事上,并不是所有的年轻夫妇都能那么洒脱。当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已育有一子的80后表姐听时,她一脸无奈,一个我都快照顾不过来了,哪还会去考虑二孩?

为什么不生二孩?
结婚可以穷,生孩子不可以

某社交平台曾发起一个话题:什么时候生孩子最适合?

留言区有个高赞回答:有钱的时候,生孩子最合适。

看似调侃,却也道破了当下社会的普遍顾虑:生孩子,不可以穷;生二孩,更不能穷。

怀胎十月,日常开销加产检费用,起码得数万元;生育时的手术费加月嫂费,花费也近五位数;孩子满月之后若家里有人带还好,没人带又是一笔开销,另外还要买奶粉、尿不湿、玩具、衣服等儿童用品……

而生孩子不容易,养孩子更难。某媒体在采访武汉一二孩妈妈时,其算了一笔账,大宝加小宝一个月奶粉、玩具等基本开销1000元,家中水电、交通、饮食等日常生活费用差不多四五千,另外还有教育经费,算上兴趣班、学杂费、二宝的早教班,一个月也有2000元左右;如果还有车贷、房贷,那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基本开销会超1万五。按武汉的工资水平来看,这差不多耗尽了一对夫妻一个月的工资。当然,前提条件是全家人都身体健康,不会有医疗费用。

虽然各地消费水平有差异,但经济压力确是逼退不少人生二孩的主要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曾提出"边际孩子合理选择论"理论,他认为,生育意愿凸显着生育主体的个体理性,理性夫妇会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比较和权衡多子生育的成本和效用,进而做出理性的生育抉择。

于是,身边便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一面被催生二孩,一面又顾虑重重:一个孩子都养不起,怎么养活二孩?

而对于考虑生二孩的夫妻来说,他们面临的还有事业与家庭的兼顾、两个孩子的平衡、如何教育培养等一系列问题。怀孕生子对身体和心理带来的改变,以及对工作的耽误,更是让不少职场女性在生育问题面前犹豫不决。

同时,"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顾虑,让很多年轻父母更倾向于做出以质量代替数量的有利选择,"生几个孩子,还不如好好培养一个"。

为什么不愿意生二孩?高房价、高抚育成本和缺乏带孩子的人手及不确定的巨大机会成本,成了很多家庭想生而不敢生的障碍因素。

生育观念转变背后
是进步还是自私?

莫言在《蛙》中用20万字,刻画了一部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书中所述的一个个平凡又曲折的故事,无不展现着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命的追逐和敬畏。于那时而言,生育并不仅仅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项神圣、不可或缺的职责。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向前,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发生转变,从"神圣的使命"到"该做的事情",再到"现实考量",这种改变的背后,是国家的飞速发展、是经济的蓬勃增长、是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却也是生活成本的提高,还有个人价值追求的变革。

当计划生育的浪潮渐渐淡去,摆在80后、90后面前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自由去选择生活,为梦想拼搏、为理想执着;却也同时承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经济、生活上的压力。

生或者不生二孩,是基于不同情感需求做出不同的选择,是权利不是义务,更谈不上退步和进步。

有人不愿自己的生活全部被孩子填充,选择独宠一儿;有人享受孩子成长带来的欢愉,希望在适当的年纪多生育几个可爱的宝宝——不同人有不同认知,当时代给予每一个人足够自由去思考和评判,当传统观点不再根深蒂固地影响一代人的决策时,我们开始更自主地去审视自身需求,从而做出与个人发展相适配的选择。

这是时代给每一代人留下的专属烙印,也是"现代化"进程对这个社会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学者马歇尔・伯曼认为,在现代社会,"一切固定的冻结了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古老的令人尊崇的偏见和见解,都被扫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话中所指,便是"变革"。新的时代孕育了新事物、新观点,也造就了新人类。于是,不同时代、年龄的人们对同一生育政策呈现出了差异化的态度。我们不能批判不愿生二孩就是自私,正如我们不能揣测上辈人对生命的追逐一样。

"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二孩"问题不仅仅是人口再生产问题,更是时代演进中的社会问题。在不断向前中,我们将迎来类似生育观点改变的更多变革,有困局,也有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时代造就了人,而人也在造就时代,认清现实,积极探索,在适应和拥抱中寻求解决办法才是突破之路。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本期策划/撰文:刘毓琳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