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点燃舆论 谁来为“他还是个孩子”买单?

2022.09.04 第214期 作者:周沛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8月25日,一女子微博发文称,自己在影院观影期间,后排男孩持续踢踹椅背20分钟,且多次劝阻无果。在最后一次制止时,男孩父亲突然用力踹椅,致其头部受伤。

随后,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影院”“熊孩子”“家长”……被系列关键词触发“熊孩子PTSD”的网友们,纷纷表示同情和愤慨,“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穷凶极恶、欺人太甚”,“看完感觉血压都上来了”。

毫无疑问,孩子是熊孩子,而家长不仅管不住孩子,也管不住自己。当家长素质堪忧时,孩子的教养又从何而来?怎样才能防止孩子滑向“变熊”的深渊呢?

被熊孩子割裂的世界

提起“熊孩子”,大家都闻之色变,各种新闻报道层出不穷:“熊孩子猛推孕妇只为看看会不会流产”“熊孩子踹高铁小桌板家长无动于衷 ”“熊孩子打闹女生看一眼被骂脏话”……如此花式作妖,反复撩拨着公众的情绪,导致舆论对熊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然而,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们看自己孩子都是自带滤镜,在他们的眼里,“熊”代表着活泼、可爱、不会吃亏;如果别人有意见、不包容,就是大人跟孩子计较、不像话。

当熊孩子从网络热词,变成现象级的社会问题,网友们被分成两大阵营——“灭熊党”和“护犊党”,吵得不可开交。

“护犊党”的常见话术,包括但不限于:“孩子还小,不懂事”“顽皮嘛,小孩子的天性”“跟个孩子计较什么”。“灭熊党”则高喊着,“你不教育孩子,出了社会自然有人帮你教育”,并积极分享手撕熊孩子的技巧和经历。

两个群体互相口诛笔伐,争夺舆论高地,倒是让真正的“罪魁祸首”几近隐身。

到底是谁践踏了规则

熊孩子的出现,根源其实在家长。

就在“电影院家长伤人”事件引爆舆论的前几天,一趟大连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一个小孩一路吵闹,同车厢的女乘客上前劝阻,没想到,孩子的几个家长,不去管教孩子,反而轮番回怼那名女乘客。“我就没注意小孩子声音那么高,你去报警啊。”“我管不了,小孩是你能控制的吗,三岁的孩子听不懂道理”……导致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

公共场所孩子吵闹,本来有N种解决方式,家长却选择了最不理智的那种。明明只需要道个歉就能平息的事情,却因家长的不作为变成无休止的骂战,一边说管不住孩子,一边又指责他人的不是,彻底暴露出自身的“无能”。

再者,小孩子精力旺盛,闹起来不可控,大家是真不知道吗?我看未必。有时候,就算家长不能彻底制止孩子的熊行为,但家长积极的态度会获得大家的谅解。大家真正不能原谅的,不是无知无畏的小孩,而是咄咄逼人、倒打一耙的家长。大家包容的是合理的差异,不是素质低下的道德漏网之鱼。

电影院、高铁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秩序,案例中家长明明是过错方,却能理直气壮地“攻击”他人。这样没有规则意识的家长,怎么会培养出守规矩的孩子?如此言传身教,孩子怎么能学好?

同样是出门带娃,上海一对夫妻带着一岁多的小女孩去旅游,担心在飞机上吵到其他乘客,就特意准备了耳塞、糖果和暖心的小卡片送给飞机上的乘客。

一个理直气壮出口伤人,一个尽其所能避免打扰他人,双方家长的做法,高下立判。

如果家长肆意践踏规则,又怎么要求孩子去乖乖遵循呢?还是那句话,正是因为有了“熊家长”,“熊孩子”才会无法无天。

别让家庭教育拖孩子后腿

一个人的教养与年龄无关。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我们理解,难道家长也不懂事吗?

可惜的是,当冲突发生,家长的“护犊子”的心理占上风时,很容易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就导致不是熊孩子的,也显得像个熊孩子了。

要知道,幼年时期的孩子正是建立边界感的时候,他们会尝试性地犯错,如果家里人不去怪罪,甚至帮着和外人理论,只会让他们愈发地骄纵蛮横,有恃无恐。

还有些家长信奉“树大自然直”,觉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自然就会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不必过于管束。殊不知,幼苗也需要精心呵护、修剪、除虫害,方能成才;一棵已经长歪了的树,若是任其野蛮生长,一发不可收拾之后,自然有人来替你收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引导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关键在于家长的言传身教。

就像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中说的:“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对待外界的反应方式,小孩子会吵闹,但有素质的父母会让自己孩子明白,什么场合下这样是错的,会尊重别人的感受。

总之,“熊孩子”的出现,其实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规则意识的缺位,尽管“以暴制暴”的方法并不值得推崇,但孩子错了就应该适当批评管教,别再拿“他还是个孩子”来为其错误买单!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周沛  编辑:周沛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