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频出!“翻车”背后究竟是谁在捣鬼?

2022.05.27 第200期 作者:谢奥南

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这些天,人教版教材插图事件闹的沸沸扬扬。

唐氏脸、纹身、掀裙子......插画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有的插图还充斥着若隐若现的性暗示;更离谱的是:画错的中国国旗、少了海南台湾的中国地图、驾驶日本二战战机的中国小孩......这些无处不在的美国元素,都出现在教材中。

随着社会各界日益上涨的关注度,在流量的推波助澜下,各类儿童读物“翻车”事件被接连扒出。针对此事,教育部成立调查组进行全面彻查,对查出的问题将立行立改,对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将严肃追责问责。

“毒教材”事件,像一颗投入水面的石头,揭开了教材领域某些黑暗一角。热议背后究竟谁才是最终的责任人?

吴勇工作室:绘画美学?绝非审美问题这么简单

事件爆发之初,舆论的矛头直指插图作者——吴勇工作室。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设计师联盟AGI成员......当工作室负责人吴勇被推上风口浪尖,众多亮眼头衔被扒出。很多人不相信一个如此“优秀”的设计师的审美竟能“丑”成这样,知名设计师为何唯独教材插画翻车?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还是其故意而为之?

据有关媒体报道:有人试图辩解“是因为钱没给够”、“是工作室的一些设计人员审美出现了偏差”......

这些解释显然并不充分。无论何种原因,画风奇怪到可谓“辣眼睛”是不可被原谅的,这绝非简单的审美问题,更何况,“丑”是可以一笑而过的事情,但所涉及的三观问题,定不能够就这样一笔带过。

教材的插画本来就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功能,对学生的美育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从最初的绘制还是后期的审核,都是一项非常专业谨慎的工作。教材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得有错”,而不是画法画风,或者艺术水平高低的问题。

因此,被归为责任一方的“吴勇工作室”一点也不冤。

人教社:虚心采纳?“毒教材”的整改不能止于道歉

“毒教材”已被使用数年,当初究竟是怎么审核通过的?人教社不仅是教材编写出版界唯一的“国字号”,更是国内编写出版教材的“标杆”。很难想象这些毫无美感审美的插图竟然出自人教社编写的教材里且现在才被重视。

面对袭卷而来的舆论压力,人教社此前做出回应:对社会各界好的意见建议虚心采纳。道歉、整改.....官方的回应多少会让网友觉得无诚意。毕竟,潜移默化影响已经蔓延了近十年。

近日,《“毒教材”整改不能避开追责问责》的话题登上热搜,更有网友评论:“难道仅仅一句道歉,一句整改承诺就够了吗?”

旗帜鲜明、掷地有声,从该话题的标题就能看出风向和对问题的定性:绝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整改追责应从根本抓起,才能发挥更大的警示作用,有效防止教材是“我”编、教材是“我”审、教材是“我”发、投诉是“我”管的恶性循环再持续下去。

严肃追责问责,并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严肃追责问责,压实教材管理责任,从而推动教材出版流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确保最终送到全国孩子们手上的教材是合格的,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究其根本 文化的传承需具备“中华底蕴”

“毒教材”事件不断发酵,广大民众议论纷纷的根本点究竟是什么?

插图好不好看、价值导向正不正确、有没有弘扬正能量,这无数个细微的探讨点,归根结底无非是个文化传承与自信的问题。

“教育无小事”“教材无小事”,教材、读物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读物?

不少网友翻出老版的教材与现在的“毒教材”进行比较,发现老板的教材无论是在插画还是在其他方面的编撰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精气神”和“正能量”。显然易见,那些既有真实性又具吸引力的,且积极向上的才是喜闻乐见的读物。

此外,除了“好看”,读物更需要“内涵”。

近日,江南布衣童装因出现过分“诡异”的西方艺术设计登上热搜。网友们乘热打铁将该事件与“毒教材”事件来了个类比。

它们被“吐槽”的共同点是无论服饰还是书籍似乎都带着“洋色彩”,而这些时常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产品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孩子输出文化、启蒙审美,甚至可通过心理暗示规范儿童的行为。因此,网友一再纠结童装的图案,并非小题大做,这和人们关注教材插画一样,担忧其传达的不良价值观念会无形中影响孩子的认知,使其缺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教育的本质是文明的承继、文化的传承。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毒教材”系列事件的发生,教育部等权威机构出台系列政策进行严格管理,类似事件也会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

总监制:刘芮言  监制:林芳 熊丹丹 郭凯凯  本期策划/撰文:谢奥南  编辑:汤光磊  技术支持:李成龙

返回顶部

分享缩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