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感恩水库润泽大地 八旬水利老专家退休多年每天巡查

来源:楚天都市报

2019-10-28 第期

原标题:感恩水库润泽大地退休多年每天巡查

图文:八旬水利老专家一座水库半生缘

 

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 见习记者樊碧波 通讯员钱世云

一池碧波,满目山河。位于襄阳市襄北石桥镇与老河口市交界处的西排子河水库,曾是新中国以来襄阳市襄州区最大的一座水库,保障2万多公顷农田灌溉,16.2万人生活。

无论晴天还是阴雨,85岁的退休老工程师石日成每天必要到坝上走一走看一看。尽管退休多年,巡库仍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退休老人天天巡库 一天一菜简单生活

西排子河水库离襄阳市区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大坝下就是水库管理处,石日成老人就住在管理处的老宿舍里。10月24日中午,记者推开一排红砖瓦房的木门,石日成正坐在一张看不出颜色的老式饭桌旁盯着一台21英寸电视机看新闻。

当日气温最低12 ℃,最高23 ℃。石日成穿得不少,外套里面是秋衣加衬衣。“我喜欢住这边,这里的温度比市区低3℃。”他说。

今年85岁的石日成老伴已去世多年,现在一个人生活。门前屋后都被他种上了白菜、萝卜等蔬菜。记者在灶台上看到一碗当天中午吃剩的小白菜,能看到零星几片肉片,小冰箱里还放着三四罐腌菜。“早餐面条,中餐干饭,一个菜,晚餐就吃剩的。”这便是石日成的一日三餐。

石日成有三个儿子,他本可以搬到市区过安逸的生活,但自1995年退休后,石日成却很少离开这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库区。他说,每天不到坝上走一走看一看,心里放不下。“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出现在水库大坝上,走完一趟至少半个小时,然后才吃早餐。”水库管理处主任梁保雨说。

这还不算,吃完早餐后,石日成几乎每天都要到各个办公室去转一转,提醒当天值班人员一些注意事项。“办公室的年轻人对这位水库原工程师的监督已经习惯,他哪天不来我们还觉得不对劲呢”,办公室一名正在办公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只要是为水库好,就算讨人嫌,我也要提出来。”石日成回应道。

一把大火烧毁资料三年寻回水库档案

水库管理处保存着一本手工线缝的材料。160多页的资料,纸张泛黄,边角卷起,有些已经翻烂了。

这是石日成整理的水库档案,浓缩了水库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印记。

西排子河水库是1959年10月开建,1965年11月动工扩建,赶在1966年汛期到来之前建成。石日成1976年从十堰竹山县水利局调到西排子河水库工作。1986年,时任工程师的石日成发现,这座水库建设概况和基础材料都找不到。“水库是几万人历尽千辛万苦才建好的,但建好后,谁都说不清水库的具体情况。”经了解才知道,水库原始材料最初由一名技术员保管,但特殊年代中一场大火吞噬了所有资料。“没有材料,既不知道历史,也不清楚库区基建情况。就像家里搞装修,不清楚走线情况,后期维护很麻烦。”

石日成决定寻回历史真相。但距离1966年建成完工时隔20年,资料搜集岂是易事。

石日成追根溯源抠线索,在乡间小道奔走,逐门逐户拜访原施工单位、水利单位、参与工人,从散落的小笔记本、工地小报、设计图纸中,寻找拼凑水库的只言片语,一字一句抄录成册。3年奔走,苦苦寻访,跑遍了能找到的建设参与者,最终整理成一本《水库调度应用手册》,清晰再现水库建设脉络。“石老整理的图纸,让我们清楚水库的设计标准,为观测提供了最好的参照。”梁保雨说。

有一次,大坝滑坡,许多专家围着查问题,却没有丝毫头绪。直到拿来石日成搜集的设计图纸,对照一看,拨开了困扰大家的谜团,问题迎难而解。

通过石日成的历史还原,1959年开始的水库建设情景也重现人们面前。“那个时候,大家吃得苦,就想把这个水库建起来。冬天冷手冷脚的,干部都带头下水。”提起水库,石日成的记忆闸门汹涌打开,语速加快,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水库建成后,为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了很大作用。1981年,当地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其他灌区田禾枯萎,部分人畜饮水困难,受灾10万户,55万人。而同样遭受干旱的西排子河水库灌区却到处青葱一片,大旱之年农作物却喜获丰收,石日成亲眼看到灌溉受益社队(今乡、村)带上锦旗、放着鞭炮把水费提前送到水库管理处。

不负领导殷殷嘱托巡库当成人生大事

24日下午,阳光从云层后射出,静静地洒在西排子河水库上。风平浪静,水库浩渺无波,犹如一块打磨光滑的镜面,倒映天光云影。

石日成又开始了中午的巡库。“我们有3个专职的巡库员。但是石老是老工程师、土专家,他巡库大家更放心。”梁保雨对石老的技术十分敬佩。他说,每次水库管理运营中有难题,石日成帮着出主意,还能另辟蹊径,提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土办法。

上世纪90年代,石日成刚退休不久。一次他在巡库时发现,水库大坝内护坡衔接为直缝,长年累月风浪的洗刷、渗透,掏空了缝内的泥土,造成护坡悬空、破裂、塌陷,严重影响坝身安全。“这要出问题了,周边家庭农田就要遭殃了。”石日成惊出一身冷汗。经过与省市专家会商,结合多年的专业检测观察,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偏差缝”方法,将大坝内坡重新用偏搭缝式进行混凝土护坡,让灰泥板像碗口倒扣一般贴合,解决了大坝渗水问题。

“来了就没离开过。”刚到水库工作时,石日成是“半边户”,家里三个孩子上学,吃喝住用行,都靠他每月30元的工资担着,但他却很满足。“那时候肉才3毛钱一斤,够用了。”改革开放后,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石日成这样的技术人才成为香饽饽,但他却还守着清贫的一方水库,“当时领导跟我说‘你不能走’,我就不走了。”

图为:石老整理的水库档案

一个简单的交代,石日成老老实实地记在心上,一做就是一辈子。到现在,已经与水库相伴43载。

2017年,石日成发现,离灌区15公里的黄马支渠荒弃多年,农户灌溉很成问题。他便建议疏通水渠,既解决了农户用水难题,又增加了1500亩灌溉面积为水库创收。

晚上6时晚餐过后,石日成又出门巡库了。堤坝高出地面十来米,89级台阶上,他佝偻着身子,步履蹒跚,走一会儿就用手按按膝盖。阳光将他的影子拉长,一截一截打在石阶上。“人老了,爬楼梯膝盖疼,能巡一天是一天哟。”他说。

凤凰网湖北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湖北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