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爱好者组测霾小分队 3年记3000多篇空气日记
原标题:武汉有个测霾小分队图文:三年记下3000多篇“空气日记” “自测pm2.5浓度170微克/立方米、不健康、多云太阳偶尔露头……”2012年3月11日,刘峻发布了第一篇“武汉空气日记”。此后三年
原标题:武汉有个测霾小分队
图文:三年记下3000多篇“空气日记”
“自测pm2.5浓度170微克/立方米、不健康、多云太阳偶尔露头……”2012年3月11日,刘峻发布了第一篇“武汉空气日记”。此后三年来,刘峻和他的团队坚持每天自测武汉市内空气pm2.5的浓度,并通过微博发布。
从一个人到形成相对固定的团队,从折腾半小时拼凑搜集数据到自动化5分钟就发布完成,刘峻一直默默坚持:“这件事目前看没有明显意义,再坚持10年应该能看出价值。”
骑行爱好者盯上空气
昨日上午,武钢办公大楼11层,刘峻推开窗户,将手中的pm2.5浓度检测仪伸出窗外。1分钟后,仪表上显示的数字定格在69微克/立方米。他拍下窗外的天空,将搜集的数据、图片制作成一份表格,发布在名为“民间空气观察员”的新浪微博账号上,加上主题“武汉空气日记”。
写这份“日记”,刘峻坚持已三年。42岁的刘峻是武钢一名工程师,喜欢骑自行车旅行。曾有朋友告诉他,现在空气太差,骑行有害健康。疑惑中他开始研究pm2.5。他在朋友中募捐购买了pm2.5浓度检测仪,于2012年3月开始进行pm2.5浓度自测。
如今,除了周末出差,他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都会坚持测试并记录、发布。他为此放弃不少休息时间——陪他走过天南海北的自行车,现在摆在家中落满灰尘。
四处寻找“避霾区”
时间长了,刘峻多了些同道。46岁的祁劲松业余喜欢户外跑步,为此开始关注武汉空气质量。他自费购买pm2.5浓度检测仪:“去哪都把检测仪带在身上,随时测一测。”
去年冬天,糟糕的空气让他不得不停下跑步运动:“听说郊区空气比城区好,山上空气比山下好,武汉有没有这样的地方?”
今年2月一个周末,他驾车前往黄陂区清凉寨景区,每隔10公里记录下pm2.5浓度的数值。随后他们爬上海拔600多米的一座山,每爬高100米也记录下仪表上的数字。往返200多公里,耗费两天时间,祁劲松发现黄陂山地的pm2.5浓度虽比市区略低,但没有本质区别——当天市区pm2.5浓度近300微克/立方米,祁劲松在山中的最佳数值也是200多。“所谓‘避霾区’,看来还任重道远啊。”祁劲松感叹。
微博粉丝刚过一千
刘峻和祁劲松因为户外运动关注到空气,他们团队的另两名成员、51岁的张爱华和“90后”吴满洋,则因为从事自然学科教学关注环保。他们分别在汉阳和汉口设置空气质量监测点,与刘峻在武昌的监测点一样,于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左右发布“空气日记”。
在几位志愿者的维护下,“民间空气观察员”微博账号已发布了3千余条“武汉空气日记”。不过,微博粉丝仅一千余人,微博下也鲜有评论。刘峻并不失落,他说,短期内这件事都看不到意义。“10年后,也许从数据中得出武汉空气质量变化的规律,帮助更多市民在雾霾中保护自己。”
目前,武汉市环保局已公开发布pm2.5数据。楚天都市报记者将刘峻发布的数据与其对比,二者差别并不大。武汉市环保局相关人士表示,民间环保组织的热情很值得提倡,但是他们的行为并不合适。“市民自测pm2.5浓度,没办法保证结果科学性,将这些数据发布出来可能误导其他市民。”刘峻说,他们会在“日记”中引用官方数据,并注明自己的数据仅为“此时此地”,不具代表性。“我们坚持自测pm2.5,是一种监督和记录——这是公民的责任。”
相关新闻: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凤凰湖北今日推荐
图片新闻
视频
-
滕醉汉医院耍酒疯 对医生大打出手
播放数:1133929
-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大量竹简木牍 填史料空缺
播放数:4135875
-
电话诈骗44万 运营商被判赔偿
播放数:2845975
-
被击落战机残骸画面首度公布
播放数:535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