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湿地大会花落武汉,这座“百湖之市”魅力何在?
2022.11.4 第223期 作者:王娟栏目介绍:
《凤言锋语》为凤凰网湖北热点话题探讨栏目。2013年夏季起创办,至今已走过九年多时光。解读热点话题,传递独立声音。
秋日的武汉河湖荡漾,群鸟翔集。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这里召开。
这是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以来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为何选在武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之下,武汉是怎样推进湿地保护与建设纵深发展的?未来又将如何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自然禀赋:武汉成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
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武汉地处古云梦泽地带,全市165条河流纵横,166个湖泊星罗棋布。这里拥有1624平方公里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8.9% ;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0个湿地公园,栖息着野生动物43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湿地之城”。
时间回到2022年6月,武汉摘得一张响亮的金字招牌——“国际湿地城市”。这项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国际性荣誉,代表着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
梳理资料可以发现,“国际湿地城市”的申报标准十分严苛,除拥有至少一处国际重要湿地以外,还有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两项硬性指标。
这让很多城市望而却步。截至目前,全球仅有43个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武汉,便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一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而随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召开,武汉也将成为第一个承办该会议的“国际湿地城市”。
多措并举:武汉推进湿地保护与建设纵深发展
湿地群绕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也是一直以来,武汉在城市建设中提前谋划、为生态布局的最美注脚。
率先为湿地立法立规。2010年,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并先后制定湖泊保护、水资源保护、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等与湿地保护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武汉还在全国首创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市、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分类进行生态补偿。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还将湿地纳入了林长制责任范围。
因地制宜构建湿地保护框架。在湿地保护修复方面持续发力,武汉构建起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湖泊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框架,对湿地资源进行分类保护和管理。数据显示,近五年武汉退渔还湿9.5万亩,退耕还湿1万亩,对天兴洲、祁家湾、府河等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保护,持续开展对沉湖、东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保护与修复。
积极探索智慧湿地建设。武汉通过构建实时监测网络,打造以实时监测、快速诊断、自主分析、高效决策、精准管理为标志的林草生态智慧感知系统,实现由传统大尺度管理向现代精细化治理转型。据今年4月出炉的《2021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显示,2021年武汉观测记录到的野生鸟类达357种,新发现鸟类11种,这两项数据均刷新历史记录。
从率先立法到实施湿地生态补偿,从因地制宜构建保护框架到智慧湿地建设,近年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武汉发改、自然资源、园林、水务、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不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以及管护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和谐共生: “湿地花城”绘就美好生态新画卷
穿城而过的长江和汉江,星罗棋布的百余湖群。丰富的湿地资源成为承载千万级人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体,也为武汉孕育了一年四季繁花盛开的美景。
为加快打造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去年以来,武汉大力推进“湿地花城”建设,围绕两江四岸的空间格局,通过修复湿地生态、建设湿地公园、打造花卉片区等工作,让更多市民共享湿地生态福祉。
而根据《武汉市湿地花城建设实施方案》,未来5年,武汉将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湿地保护全覆盖,着力打造“世界湿地之都。”
同时,结合湖泊治理,打造景观之湖。到2025年,通过建设80个湿地类型公园、50个小微湿地,在市民身边打造一批集聚休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公共空间。让市民在城市中心就能欣赏湿地生态美景的同时,也为城市里的野生动植物提供更多自由栖息的空间。
这幅“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人在园中”的画卷里,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而如今的武汉,也将再次聚焦全球目光,绽放“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魅力。
凤言锋语透过时事热点,梳理社科视野,针砭时弊更传递独立思考。投稿及热门话题讨论邮箱:1847506574@qq.com
凤凰网湖北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获取更多荆楚资讯